第499章 討要人才(1 / 2)

宋代管轄禁兵和廂兵的中央機構,即殿前都指揮使司(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侍衛馬軍司或馬司)和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司(侍衛步軍司或步司),總稱三衙。

它們的長官分別為殿前都指揮使、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和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又稱殿帥、馬帥和步帥,合稱三帥。

在都指揮使以下還設副都指揮使,稱為副帥,同樣作為三衙的統兵官。

三衙管轄全國的禁軍,侍衛馬、步軍司還在名義上管轄各地的廂軍。其指揮官一般由武將擔任,他們與文臣主持的樞密院互相牽製,從而達到朝廷以文製武的目的。二者的區別為:樞密使有發兵之權,而無統兵之重;三衙有統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

高峰受任的就是侍衛馬副都指揮使,他就有統兵的權利。這裏的統兵權可以理解為管兵、訓兵、練兵等權利,唯獨沒有調兵權。但擁有這些權利對高峰來足夠了,他完全可以對當地的軍隊進行整合訓練,從而達到提升軍士素質的目的。

可以,新委任的職務對高峰來是相當權重的,既管州府,又管路製,既有發展之權,又有統兵之權,幾權合一,他完全可以在京東兩路著算了。

這份權利高峰當然欣然收下,不過,他依然不滿足,他又向朝廷上書,準備討要人才。

高峰計劃要的是三個人。

第一個是宗澤。宗澤,進士出身,性情剛直豪爽,曾在殿試時不顧字數限製,洋洋灑灑寫下了萬餘言,其力陳時弊,批評朝廷的一些錯誤做法。這是他第一次在政治舞台上亮相,也是這一次被“賜同進士出身”,不過卻是末科。

隨後他便先後任縣尉、縣令及各州府的文官,都頗有政績。特別是在政和五年,宗澤升任登州通判。這裏僅宗室官田就有數百頃,皆不毛之地,歲納租萬餘緡,都轉嫁到當地百姓身上。宗澤便忿然上書,陳明實情,請求予以豁免,終於為登州百姓免除了沉重的額外負擔。

隻是他在官場中,越來越看清官場的腐敗,也愈發感到自己的無力,於是便在宣和元年告老還鄉。

此時他已年屆六十,朝廷考慮到他的功績,便獲準授予主管應府鴻慶寺的虛銜,他個人遂退居家鄉。閑置在家,宗澤結廬山穀間,擬著書自適以度晚年,可是卻在這時被人誣告蔑視道教,於是他被發配到了鎮江“編管”。

“編管”是官吏獲罪後,謫放到遠方州郡,編入該地戶籍,並由地方官吏加以管束的一種刑罰,因此,這種刑罰大不大,又不,主要看朝廷的意思。

高峰向朝庭要宗澤,正是在宗澤“編管”期間。事實上,過幾個月後,趙佶將舉行祭祀大典,實行大赦,宗澤同樣會重獲自由,甚至被啟用。

到目前為止,以宗澤的年歲,眾人看到的僅僅是他的文才,而高峰卻知道,宗澤還是一名著名的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