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天災人禍(2 / 2)

另一個是官府的問題。官府無限度盤削,除了一些名麵上的苛捐雜稅外,還有更多陰人的手段,這就使得民眾入不敷出,有些甚至債台越高,不得不賣兒賣女。

如果二者共同作用,那百姓的日子就別想過了,不被逼死也得餓死。高峰當前的主要任務便是解決這個問題。

因此他在與朝廷交流的方案中提出了一些減輕農民負擔的事情。首先把稅收統一,減免那些亂七八糟的稅製,除了向農民收取統一的三十稅一的農業稅外,那些佃戶租用土地的地租不得超過三七的標準。

實際上,高峰更傾向於二八的標準,隻是這樣可能會令那些大地主無法接受,一旦他們抵觸,發展之策早晚得流於形勢,高峰決定此事得慢慢來。

除了減少農民的負擔外,還要增加農民的收入,其中包括增加土地的利用率,使農民多建一些糧食;安排農民閑暇時打工掙錢,多一份額外收入。

這樣一來,當地農民基本能夠安下心來了,他們產出的糧食也會有的多餘,而這時高峰則用收購的方式從農民手中購買糧食,這些糧食就是他的備用糧。

對付災雖然沒有好的辦法,但大力興修水利確是必然的措施。

京東兩路本來就是河流縱橫,利用好這些河流是興修水利的首要任務,因此,高峰號召各地,集中力量在冬季把水利興修起來。

至於修水利所需錢財,高峰則叫各地銀行進行評估,適當的給予貸款,同時也要求官府到民間集資,從而緩解一時的資金緊張。

就這樣,在高峰的指導下,京東兩路很快展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人們爭先恐後的工作,而手頭也漸漸寬裕起來。

這樣一來,大宋一下子出現了兩種景象,一邊是一部分官員在朝廷的授意下,不斷地盤剝當地百姓,使得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另一邊是京東兩路,這裏的百姓們生活順心、工作安心,儼然有種世外桃源的感覺。

要不趙佶是個昏君,不但如此,他還很粗大條,在一個國家內竟出現兩個極端,一好一差,一富一貧,這就造成了巨大的反差。

反差的結果並不是一件事情,那會使得不穩定性因素增多,更主要的是人們因趨利而可能產生大量的人口遷徙。

此事自然有大臣向趙佶點明,可他並不為意,他對高峰已深信到骨頭裏,那些所有可能對高峰造成影響的言論,他一律都打回去。

再者,他也有道理:自己的百姓都養護不住,還怪到別人頭上,要這樣的官員有何用?

如此奇葩的法,也隻有趙佶才能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