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長江,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百年來,長江孕育了古老的華夏文明,記載了炎黃子孫的興衰成敗,上演了無數驚人心魄的曆史長劇,也寄托著中華民族的無上光榮與古老夢想。那麼,長江的真正源頭在哪裏呢?
長江,全長6397千米,是亞洲第一長河,僅次於非洲的尼羅河與南美洲的亞馬遜河,世界排名第三。總麵積1808500平方公裏(不包括淮河流域),約占全國土地總麵積的1/5,和黃河一起並稱為“母親河”。
河有頭,江有源,那麼長江——這條舉世聞名的大河,它的源頭究竟在哪裏?
清朝康熙年間,為了精確國家地圖,康熙曾派人多次深入青藏地區探測長江源頭。因此,在朝廷內府地圖《皇輿全覽圖》上,明確標示出了金沙江的上源為“木魯烏蘇河”。但是1720年,當使臣到達江源地區時,麵對魚網般密布的河流,愁眉不展。在給康熙的奏章裏,使臣寫道:“江源如帚,分散甚闊。”,意思就是說那裏的河流多得像掃帚一樣,千隻百條,不知長江的源頭究竟在哪裏。可見,當時對江源地區河流的認識還是模糊的。
在中國近代史上,帝國主義在大肆侵華的同時,也覬覦長江這塊寶地。沙皇俄國軍官普爾熱瓦爾斯基,在1867~1885年的18年間,曾5次率領武裝探險隊竄入我國新疆、青藏地區活動,其中兩次到達通天河上遊。1892年,美國人洛克希爾更深入到現在青藏公路西側的尕爾曲。他們雖然都已到達了江源地區,但都未能到達長江源頭。
晚清及民國年間,涉及江源水係的著作很多。1946年初出版的《中國地理概論》是當時比較有代表性的著作,書中寫道:“長江亦名揚子江,源出青海巴顏喀拉山南麓……全長5800公裏,為我國第一巨川。上遊於青海境內有南、北兩源,南源曰木魯烏蘇,北源曰楚瑪爾。”
黃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而這裏指出長江源出該山的南麓,於是便出現了“江河同源於一山”這種說法。當時的中小學地理教科書也是這樣寫的,並且介紹長江長度為5800公裏,是世界第四大河,這種錯誤的論斷影響極深,一直到解放以後,這種觀念仍然盛行於世。
為了找出長江真正的源頭,1976年夏和1978年夏,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先後兩次組織江源調查隊,深入江源地區進行詳盡的實地考察。結果證實:長江上源伸入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和昆侖山之間,這裏大大小小的河流有十幾條,其中較大的有3條,即楚瑪爾河、沱沱河和當曲。根據“河源唯遠”的原則,確定了沱沱河為長江正源。沱沱河的最上源是一條很大的冰川,冰川融化形成的涓涓細流,便是萬裏長江的開始。同時還指出“長江全長不是5800公裏,而是6300公裏,比美國的密西西比河還要長,是世界第三大河”。
直到這時,“萬裏長江的真正源頭”這個千古之謎才被解開,並且糾正了曆史上長期以來對江源情況的錯誤記述。
長江三峽
三峽,是萬裏長江一段山水壯麗的大峽穀,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它西起四川省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關,由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全長192公裏。它是長江風光的精華,神州山水中的瑰寶,古往今來,閃耀著迷人的光彩。
塘峽的雄偉,巫峽的秀麗,西陵峽的險峻,還有三段峽穀中的大寧河、香溪、神農溪的神奇與古樸,使這馳名世界的山水畫廊氣象萬千。三峽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無不如詩如畫,並伴隨著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動人的傳說,令人心馳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