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U”形彎:長江第一灣(1 / 1)

長江是亞洲第一長河,為華夏文明的誕生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它和怒江、瀾滄江一起發源於青藏高原的東北部。三條大江平行地自北向南一起流淌,在流經雲南省境內的石鼓村北時,長江卻突然來了個大轉彎……長江第一灣位於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裏拉縣城南部沙鬆碧村與麗江石鼓鎮之間,海拔1850米,距香格裏拉縣城130公裏。萬裏長江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騰而下,與瀾滄江、怒江一起在橫斷山脈的高山深穀中穿行。在流至虎跳峽之前,長江的流勢一直是比較平緩的,江麵最寬時能達到500米。當它進入虎跳峽,到了香格裏拉縣的沙鬆碧村時,江麵陡然收縮到100米左右,最窄處甚至隻有30米,而海拔落差高達200米,就像粗大的水流突然從高處落進細細的管口裏。在江麵收縮、落差陡增的同時,長江還突然來了個100多度的急轉彎,從原來的向南轉向東北,形成了罕見的“U”形大彎。

“江流到此成逆轉,奔入中原壯大觀”,這就是著名的天下奇觀——“長江第一灣”。

“長江第一灣”由來傳說

在麗江地區民間傳說中,長江是一位聰明善良、美麗動人、追求理想的姑娘。有一天,怒江、瀾滄江和長江三姐妹結伴出遊,在半路上她們發生了爭執。大姐、二姐固執地要到南方去,而年幼的長江姑娘卻立誌要到太陽升起的東方尋找光明和愛情。在同行到達石鼓後,她就果斷地與兩個姐姐告別,毅然轉身東去。在長江姑娘轉身的地方,就形成了“長江第一灣”這一壯麗景觀。

還有一個傳說是:長江姑娘隨玉龍老人(玉龍雪山)去見東海龍王。玉龍老人走得很快,他到麗江睡了一大覺,長江姑娘才趕上來。她調皮地搔搔老人的腳底板,想把他叫醒,可玉龍老人非但不醒,反而把腳一伸伸到奉科,擋住了去路。無奈之下,長江姑娘隻得繞大彎子走,曆盡了千辛萬苦,才終於到了東海。

成因爭論

地質工作者與科學家們通過對長江上遊金沙江的河流形態的深入研究,對這個“天下第一灣”的形成了提出了一些推斷。

大多數學者認為:剛開始長江並沒有今天的大拐彎,而是和怒江、瀾滄江等一起並肩南流。但就在它東邊不遠的地方,還有一條河流由西向東不停地流淌著,我們不妨叫它“古長江”。急湍的古長江水不斷地侵蝕著腳下的岩石,也不斷地向西拓展著。年複一年,兩條江水終於相遇了。古長江地勢比長江金沙江段要低得多,於是滔滔的長江水受到古長江穀地的吸引,就在這裏掉頭向東了。於是,古長江就與金沙江連通了,成了長江的一部分。這種現象,在地質學上有一個名詞,叫“河流襲奪”。

但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見。他們認為,這裏根本就沒有發生過古長江與古金沙江相互連通的河流襲奪事件。今天的金沙江之所以會發生這樣奇怪的拐彎,隻不過與當地地殼斷裂有關。可是,金沙江的大拐彎是發生在幾十萬年以前甚至更早的地質現象,誰也沒有親眼看見過長江是怎樣把金沙江襲奪而去的。所以,這兩種意見爭論了許多年,直到今天仍然沒有取得一致的看法。

石鼓“禹將石”的來源

石鼓是長江上遊古今馳名的一個小鎮,因鎮上有一個用漢白玉雕刻而成的鼓狀石碑而得名。石鼓一帶不僅人文,而且風光秀麗,物產豐富,素有高原“小江南”之譽。

石鼓鎮江流平緩,河穀開闊,梯田層層,美好的風光與村落瓦舍相映成趣,充滿了恬靜的生活氣息。在石鼓鎮有一座“鐵虹橋”,橋邊聳立著一尊高約10米的石柱,人們叫它“禹將石”。

相傳遠古時候,長江流到石鼓一帶,被山阻擋,江水上漫成災。恰巧,大禹治水來到這裏。他把船停在望江山頂,察看山勢,見東北角有兩座大雪山,有人居住,決定從那裏疏江導水,便派隨身將軍去鑿山,可岩石堅硬,奮力鑿了三天三夜,仍未開通。為了拯救百姓,一位將軍用頭撞開岩石,江水才能疏通,百姓轉危為安,但將軍卻因此變成了無頭石身。大禹為紀念他,做了個頭顱狀的圓石嵌接在無頭石身上,據說這就是“禹將石”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