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畫家作畫必然要用到筆墨紙硯這“文房四寶”,離開了這幾樣基本的繪畫工具,再高明的畫家也隻能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是,在我國四川省仁壽縣黑龍灘水庫的一方石壁上卻出現了“潑水現竹”的奇事,令人拍案叫絕。
黑龍灘水庫位於成都平原東南邊緣,是四川省級重點旅遊風景開發區之一,在這煙波浩渺、峰巒疊嶂的俊秀山色之間有一塊奇異的石壁,這就是被稱為蜀中奇觀的“潑水現竹”石壁畫。900多年來,都沒人能解開其中的奧秘。
走進黑龍灘,可以看到在北端的懸崖上鐫刻著一米見方的“龍岩”二字。在距懸崖東南300多米的紫色石壁上,有一尊大佛坐在窟中。石窟上麵左側四進的平麵石壁上,用淨水潑灑後,會出現“潑水現字”幾行墨筆字,署名處清晰地現出“乾道五年”等遒勁字跡。在石窟上右側石壁凸起的平麵上,有些不規則處,經山泉潑灑就會出現這樣的奇觀:石壁條幅上,墨竹主幹亭亭,枝葉瀟灑;竹根臨怪石處派生出一叢幼竹,婀娜可愛;頂部側葉,長劍當空,刺向雲天。
據說這“怪石墨竹”的作者是文同,字與可,人稱石室先生、文湖州,北宋梓州永泰縣(四川省鹽寧縣永泰鄉)人。他平生愛竹、種竹、寫竹,開拓了“湖州竹派”。他尤其擅長畫墨竹,創造了許多墨竹形象,藝術水平冠絕一時。《仁壽(古稱陵州)縣誌》記載:“文同北宋熙寧四年知陵州後,在龍岩寫怪石墨竹,兩壁摩岩隱隱有光,怪石墨竹既無墨跡,又無雕鏤痕;用水滌石,畫麵猶新。”
“怪石墨竹”寫於1171年至1173年之間,距今已逾900年,它之所以能曆久彌新,據說是寫竹用的墨非同一般的緣故。相傳,那墨是在其主要原料鬆煙、煤煙中,投入了珍稀的某種魚的尿液,經銅爐煉製而成。當地百姓則說,是因為龍岩處於神秘莫測的古怪位置。先前,岩頂有參天古樹蔭蔽,岩下有從河水中不斷蒸騰升起的某種地氣,再加上龍洞中山泉孕育的結果。
更有古稀老人說,是文同的表弟——宋代名人蘇東坡在密州就任期間,從徽州買來一種“魔墨”相贈,並引舉蘇東坡有《送與可出奇陵州》那首七言律詩為證。
根據化學原理解釋,“潑水現竹”的奇觀很有可能是一種化學變化所致。“怪石墨竹”處的紫色岩石,含化學元素鉀,鉀的化學性活潑,容易與水發生劇烈反應,可生成氫氧化鉀。龍岩泉水可能和指示劑石蕊有相似的化學成分,石蕊遇氫氧化鉀顯墨藍色,看上去酷似黑色。然而,到底為何潑水才能現竹,仍然沒有人能真正解開這個謎。
黑龍灘水庫風光
黑龍灘水庫位於都江堰、青城山、成都、峨眉山、三蘇、樂山大佛旅遊線中段,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條件方便。水庫麵積23.6平方公裏,航道100公裏左右,庫容3億多立方米,是水上運動、旅遊娛樂、度假療養的理想場所。
湖區煙波浩渺,空氣清新,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群山環抱,山水相依,岸線婉蜒曲折,灣岔迂回多變,有7壩、7峽,72島;湖之東南,丘深溝,峰巒疊,有亂峰回繞、綠水平鋪之情趣;湖之西北,島群棋布,野趣無窮,頗有霞齊飛,水天一色之意境。水庫中最大、最美的島嶼——“三大灣”島堪稱湖中明珠,島上鬆柏茂密,碧草如茵,漫步林間,流連忘返,垂鉤湖岸,心曠神。
黑龍灘水庫的湖光山色具有素樸幽雅,娟秀飄逸,鄉土俏麗,山野粗自然,唐宋古跡生輝,雅俗新古兼備的特點,是天府之國一顆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