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動物解剖學時,必須運用形態與功能統一的觀點、局部與整體統一的觀點、發生發展的觀點和理論聯係實際的觀點來觀察和研究動物體的形態結構,並且要運用科學的邏輯思維,在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綜合,以期達到整體地、全麵地掌握和認識動物體各部分的形態結構特征。
2.1 形態與功能統一的觀點
動物的各個器官都有其固有的功能,如眼司視、耳司聽等。形態結構是一個器官完成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反之,功能的變化又影響該器官形態結構的發展。因此,形態與功能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影響的。一個器官的成形,除在胚胎發生過程中有其內在因素外,還受出生後周圍環境和功能條件的影響。認識和理解形態與功能相互製約的規律,人們可以在生理限度範圍內,有意識地改變動物的生活條件和功能活動,促使其形態結構向人類需要的方向發展。
2.2 局部與整體統一的觀點
動物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任何器官係統都是有機體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局部可以影響整體,整體也可以影響局部。我們雖按個別係統學習解剖學,但應該從整體的角度來理解局部、認識局部,以建立局部與整體統一的概念。
2.3 發生發展的觀點
學習動物解剖學應該運用發生發展的觀點,適當聯係種係發生和個體發生,了解動物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演化過程,從而進一步認識動物的形態結構。這樣既學習了動物解剖學的具體知識,又增進了對動物體的由來、發展規律以及器官變異的理解,從而使分散的、孤立的器官形態描述成為有規律的、更加接近事物內在本質的科學知識。了解這些發展和變異就能更好地認識動物體。
2.4 理論聯係實際的觀點
理論聯係實際的原則,是進行科學實驗的一項重要原則,學習動物解剖學更應遵循這個原則。動物解剖學是一門形態學,動物體結構複雜,名詞繁多,因此在學習過程中,隻有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把課堂知識和書本知識與屍體標本模型和活體觀察以及必要的生產應用聯係起來,才能準確地、全麵地認識動物體的形態結構,學好動物解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