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家禽的解剖構造特征(3 / 3)

兩頸總動脈向前到頸基部互相靠攏,然後沿頸部腹側中線,在頸椎和頸長肌所形成的溝內向前延伸,沿途分布於食管、嗉囊、甲狀腺等。兩頸總動脈到頸前部(約第4至第5頸椎處)由肌肉深處穿出,互相分開向同側的下頜角延伸,在此處分為頸外動脈和頸內動脈。

鎖骨下動脈是翼的動脈主幹,它繞出第1肋骨移行為腋動脈,以後延續為臂動脈,到前臂部分為橈動脈和尺動脈。鎖骨下動脈緊靠第1肋骨外側還發出一支分布於胸肌。

降主動脈沿體壁背側中線後行,分出成對的肋間動脈、腰動脈和薦動脈到體壁;還分出一些髒支至內髒。髒支有腹腔動脈、腸係膜前動脈和腸係膜後動脈。腹腔動脈分布於食管下段、腺胃、肌胃、肝、脾、胰、小腸和盲腸,其中肝動脈有兩支,到肝的兩葉。腸係膜前動脈分布於空腸。腸係膜後動脈分布於盲腸和直腸。

腎前動脈由主動脈分出至腎前部,而腎中動脈和腎後動脈則是由坐骨動脈分出,分布到腎中部和後部。腎前動脈還分出腎上腺動脈、睾丸或卵巢動脈。

主動脈在腎的前部與中部之間分出髂外動脈,在中部和後部之間分出坐骨動脈。前者向外側延伸,在腎前部和腎中部之間穿過腎組織,然後經髂骨的外側緣出腹腔,稱為股動脈。坐骨動脈經腎中部與腎後部之間的腹側麵向外側延伸,並部分埋於腎內,同時分出腎中和腎後動脈,然後穿過坐骨孔到後肢,成為後肢動脈主幹。坐骨動脈到膝關節後方移行為膕動脈,然後穿過脛腓骨間隙至小腿部成為脛前動脈。脛前動脈沿脛骨前麵下行,到蹠部變為蹠背側總動脈,最後分為幾支趾動脈到趾部。

主動脈在分出一對細的髂內動脈後,延續為尾動脈,分布於尾部。

雌禽的輸卵管動脈有3支:輸卵管前動脈來自左腎前動脈;輸卵管中動脈來自左坐骨動脈;輸卵管後動脈來自左髂內動脈。

7.2.2 靜脈

肺靜脈有左、右兩支,注入左心房。

大循環的靜脈基本與動脈伴行,主要有以下特點。

頭部血液主要彙流到左、右頸靜脈,兩頸靜脈在頸部皮下沿氣管兩側延伸於頸的全長。在胸腔前口處,左、右頸靜脈分別與同側的鎖骨下靜脈彙合,形成左、右前腔靜脈,開口於右心房靜脈竇。但雞的左前腔靜脈則直接開口於右心房。

翼、胸肌、胸壁的靜脈經臂靜脈和胸肌靜脈到鎖骨下靜脈,後者與頸靜脈彙合。

臂靜脈位於臂部內側,亦稱翼下靜脈,是雞靜脈注射的部位。

骨盆壁的靜脈彙集成左、右髂內靜脈,向前延續部分埋於腎內,成為腎門後靜脈。在腎中部和腎後部的交界處,腎門後靜脈與同側的髂外靜脈彙合成髂總靜脈。兩側的髂總靜脈彙合成後腔靜脈。後腔靜脈較粗,向前行通過肝時接納幾支肝靜脈,然後穿過胸腹膈而入胸腔,最後開口於右心房。

後肢的靜脈彙集成股靜脈和坐骨靜脈。股靜脈離開股部進入盆腔後稱為髂外靜脈。坐骨靜脈沿股骨後方上行,通過髂坐孔與腎門後靜脈吻合。

禽類門靜脈有左、右兩幹,左幹主要收集胃和脾的血液,較細,其屬支有胃腹側靜脈、胃左靜脈、腺胃後靜脈和左肝門靜脈,進入肝左葉。右幹主要收集腸的血液,較粗,入肝右葉,其屬支有腸係膜總靜脈、胃胰十二指腸靜脈和腺胃靜脈,並有腸係膜後靜脈彙入,後者與髂內靜脈相連,借此體壁靜脈與內髒靜脈相溝通。

8.淋巴係統

8.1 淋巴管

禽體內的淋巴管較少,較大的淋巴管通常伴隨血管而行。淋巴管除少數在胸腔前口處直接注入靜脈外,多數彙集於胸導管。

胸導管有一對,是體內最大的淋巴管,左、右胸導管沿主動脈兩側前行,最後開口於左、右前腔靜脈。

有的禽類具有一對淋巴心,壁內有肌組織,其收縮搏動可推動淋巴流動,如鵝的淋巴心位於第1尾椎處,在尾肌腹側,靠近尾靜脈。雞在胚胎發育期也有一對淋巴心,但孵出後不久即消失。

禽體腔內的淋巴管主要與動脈伴行,其他部位的淋巴管則與靜脈伴行。頭、頸部的淋巴管與頸靜脈伴行,每側常有兩支,分別位於頸靜脈的背側和腹側,最後開口於頸靜脈。

翼部的淋巴管與靜脈相伴行,最後彙集成鎖骨下淋巴管,開口於鎖骨下靜脈終末部。

後肢的淋巴管伴隨靜脈彙集到坐骨淋巴管,再經主動脈淋巴管而至胸導管。

軀幹和內髒的淋巴管分別與每一部位的動脈血管伴行,彙集到主動脈淋巴管和胸導管。

8.2 淋巴器官

8.2.1 胸腺一對,位於頸部氣管兩側的皮下,從頸前部沿頸靜脈延伸到胸腔前口的甲狀腺處。有時胸腺組織可進入甲狀腺和甲狀旁腺內,彼此間無結締組織隔開。因此,完全切除家禽胸腺是困難的。每側胸腺一般有3~8葉,雞有7葉,鴨、鵝為5葉,呈淡黃或帶紅色。幼齡時體積較大,性成熟後重量開始下降,到成雞僅保留一些痕跡。

8.2.2 腔上囊又叫泄殖腔囊或法氏囊,是禽類特有的淋巴器官,位於泄殖腔背側,開口於肛道。雞的呈球形,鴨、鵝的為橢圓形。腔上囊同胸腺一樣,在幼齡家禽較發達,性成熟後開始退化,隨著年齡增長,體積逐漸縮小,到10月齡(鴨一年,鵝更長)時,僅留小的遺跡,甚至完全消失。

8.2.3 脾禽的脾較小,位於腺胃右側,為褐紅色,呈圓形或三角形。外包薄的結締組織膜向內分出不發達的小梁,形成脾的支架。實質可分為白髓和紅髓,但二者分界不明顯。

8.2.4 淋巴結與哺乳動物類似的淋巴結僅見於鴨、鵝等水禽,有兩對。一對是頸胸淋巴結,位於頸基部,在頸靜脈與椎靜脈的夾角內,緊貼頸靜脈,呈長紡錘形;另一對是腰淋巴結,為長帶形,位於腰部主動脈兩側,在腎與綜尾骨之間,後端達坐骨動脈。

8.2.5 淋巴組織禽體的淋巴組織除形成一些淋巴器官外,廣泛分布於體內。如消化道從咽到泄殖腔,在黏膜固有層或黏膜下組織內,不規則的分布有淋巴組織,形成彌散性淋巴組織集團。雞的盲腸後端在近回盲腸交界處,具有發達的淋巴組織,稱為盲腸扁桃體,是抗體的重要來源之一。

9.神經係統

9.1 中樞神經

9.1.1 脊髓

禽類脊髓細長,從枕骨大孔與延髓連結處起,向後延伸,直到綜尾骨的椎管內,因此後端不形成馬尾。在脊髓的頸胸部和腰薦部形成頸膨大和腰膨大。腰膨大較發達,其背側向左右分開,形成菱形竇,竇內有膠質細胞團,稱為膠質體,因其細胞內充滿糖原,故又稱糖原體,其作用不甚清楚。

脊髓的內部結構與哺乳動物相似,中央為灰質,外周為白質。在頸膨大和腰膨大部,灰質腹側柱神經元有一部分移至外周的白質內,形成緣核。

9.1.2 腦

禽腦較小。延髓腹側麵隆凸,第V至第Ⅷ對腦神經根向兩側發出。中腦較發達,後方與延髓直接融合,背側頂蓋形成一對發達的二疊體,又稱視葉,相當於哺乳動物的前丘。

間腦較短,位於視交叉背後側,無乳頭體。小腦的蚓部很發達,兩側有一對小腦絨球。禽的大腦皮質較薄,表麵光滑,無腦溝和腦回,僅背麵有一略斜的縱溝。禽的紋狀體較發達,是重要的整合中樞。胼胝體很不發達主要是以前連合和皮質連合聯絡兩大腦半球。

9.2 周圍神經

9.2.1 脊神經

雞的脊神經與椎骨數目接近,共36~41對,其中頸神經13~14對,胸神經7對,腰薦神經11~14對,尾神經5~6對。

(1)臂神經叢由最後兩個頸神經和第1~2胸神經的腹側支形成,這些神經發自脊髓頸膨大,它們互相聯係,然後分為叢背側幹和叢腹側幹,叢背側幹發出腋神經和橈神經。腋神經分布於肩部的肌肉、皮膚和關節;橈神經較發達,主要分布於前臂、腕、掌、指部的伸肌和翼膜背側、前臂、腕、掌、指部的皮膚及肘、腕、掌等關節。叢腹側幹發出胸肌神經和正中尺神經。胸肌神經主要分布於胸肌和背闊肌。正中尺神經在臂部與臂動脈和臂靜脈伴行,到鷹嘴窩近端,正中尺神經分為正中神經和尺神經。正中神經主要分布在前臂大部分屈肌和腕、掌、指前緣的肌肉。尺神經分布於掌部以下的關節、皮膚和第3或第4指屈肌。

(2)腰薦神經叢是由脊髓腰膨大的8對(第23~30對)脊神經腹側支所形成,分為腰神經叢和薦神經叢兩部分。腰神經叢位於髖臼前的髂骨腹側,與腎前部相接觸。其主要分支有股神經和閉孔神經等。股神經除分支分布於髂骨背側肌群外,主幹分為前後兩支,分布於髂脛肌和股脛肌以及膝關節。閉孔神經穿過閉孔離開盆腔,分布於閉孔肌。薦神經叢在骨盆腎前窩處,與坐骨動脈一起通過髖關節後方的髂坐孔離開盆腔進入股部,主要形成粗大的坐骨神經。坐骨神經分為脛神經和腓總神經,二者被一結締組織鞘所包圍,直到膝關節後才分開。脛神經主要分布到小腿、蹠、趾屈側的肌肉、關節和皮膚。腓總神經在小腿中部分為腓深神經和腓淺神經,分布於小腿、蹠、趾伸側的肌肉、關節和皮膚。

(3)陰部神經叢是由第31~34對脊神經的腹側支所形成,其壁支分布於泄殖腔和尾部、腹底壁的皮膚;髒支即陰部神經,屬副交感神經。

9.2.2 腦神經

禽類的腦神經有12對,其中第Ⅰ、第 Ⅱ、第 Ⅲ、第 Ⅳ、第 Ⅵ、和第Ⅶ對腦神經與哺乳動物基本相似,其餘腦神經有以下特點。

(1)三叉神經較發達,也分為眼神經、上頜神經和下頜神經。眼神經分布於額部皮膚、眼球、上眼瞼和結膜、眶內腺體、鼻腔前背側和上喙前部。鴨、鵝的眼神經較發達。上頜神經主要分布於眼瞼、冠、顳部、外耳前部和眼與鼻之間的皮膚以及結膜、部分上齶和鼻腔黏膜。下頜神經的感覺纖維分布至下喙、下頜皮膚、肉髯、口腔前底壁黏膜和近口角處的齶部黏膜。運動纖維支配上下頜的肌肉、方骨的肌肉和部分舌骨肌。

(2)麵神經不發達,其運動支支配頜降肌、頸皮膚和部分舌骨肌。感覺支分布於外耳部。

(3)舌咽神經分為3支,即舌神經、喉咽神經。喉咽神經又分為喉神經和咽神經。舌神經、咽神經和喉神經分布於舌、咽和喉的黏膜及腺體、喉肌。食管降神經長而細,沿頸靜脈一側向下延伸,分布於食管;在嗉囊處與迷走神經的返支相會合,分布於嗉囊。

(4)迷走神經在自主神經中敘述。

(5)副神經伴隨迷走神經出顱腔,然後分支至部分頸皮肌,其餘副神經的纖維則隨迷走神經分布。

(6)舌下神經有前、後兩個根,出顱腔後與第1,2頸神經腹側支連合,並與迷走神經和舌咽神經間有交通支。舌下神經有兩個終支,即舌支和氣管支。舌支細小,支配舌骨肌;氣管支細長,沿兩側氣管肌延伸,並埋於其內,支配該肌。在禽的舌下神經還支配鳴管的固有肌。

9.2.3 自主性神經

(1)交感神經

交感神經幹一對,從顱底沿脊柱兩側延伸到綜尾骨,具有一串椎旁神經節,數目與脊神經數目相近,在雞有37個:頸14個、胸7個、腰薦13個、尾3個。頸部交感神經幹有粗細兩條:粗幹走於頸椎橫突管內;細幹沿頸總動脈延伸,又稱為頸動脈神經。頸前神經節很大,位於顱骨底部,其節後纖維主要分布於頭部皮膚,血管的平滑肌和腺體。胸部和腰薦部交感神經幹的節間支分為背、腹兩支,包繞肋頭或椎骨橫突。胸部發出的髒支有心肺支和內髒大、小神經。心肺支分布於心髒和肺;內髒大神經由第2~5胸神經的節後纖維組成,在腹腔動脈與腸係膜前動脈根之間形成腹腔叢,後者再進一步分支形成肝叢、胃叢、脾叢、胰十二指腸叢等,分布到相應的器官。內髒小神經由第5~7胸神經和第1,2腰薦神經節來的纖維所組成,在腸係膜前動脈根部後方形成腸係膜前叢,分布到空回腸和盲腸。內髒神經的纖維還沿主動脈形成主動脈叢,腰薦交感神經節發出的髒支圍繞腸係膜後動脈形成腸係膜後叢,沿腸係膜後動脈分支延伸。

禽還有一支特殊的腸神經,從直腸與泄殖腔的連接處起,在腸係膜內與腸管平行向前延伸,直到十二指腸的後端,具有一串腸神經節。腸神經接受來自腸係膜前叢、主動脈叢、腸係膜後叢和盆叢的交感神經纖維,發出細支到腸和泄殖腔。

(2)副交感神經

禽腦部副交感神經的節前纖維隨動眼神經、麵神經、舌咽神經和迷走神經出腦,其中動眼神經、麵神經和舌咽神經的副交感纖維與哺乳動物的相似,主要分布於口腔、咽、鼻腔的彌散腺體及虹膜、睫狀肌、瞬膜腺等。

迷走神經主要含副交感神經纖維,很發達,其根部具有近神經節,經頸靜脈孔出顱腔後有交通支與舌咽神經及舌下神經相聯係,分布到咽、喉、氣管和食管。然後隨頸靜脈下行,在胸腔前口、甲狀腺附近有遠神經節,從其上發出4~5個小支分布到胸腺、甲狀腺、甲狀旁腺、腮後腺等。在此神經節之後,迷走神經分出返神經,右側返神經繞過主動脈弓向上行,左側的則繞過動脈導管索,它們有分支到氣管、食管和嗉囊,並與舌神經的食管降支相交通。返神經還發出一條細的降支,沿嗉囊後的食管後行,除分支到食管外,在食管背側係膜中繼續後行,左、右兩支互相聯合形成一短幹,連於腹腔神經叢。迷走神經在胸腔內發出心前神經、心後神經和肺支,分布到心和肺。然後左、右迷走神經於同側肺動脈的外側後行,在腺胃處合成迷走神經總幹,沿腺胃腹側後走,在腺胃與肌胃交界處,又互相分開進入腹腔神經叢。迷走神經除分支到胃、肝、脾、胰外,在十二指腸後端也有分支加入腸神經。

薦部副交感神經由薦部脊髓發出形成幾支盆神經,加入陰部神經叢。陰部神經叢分出陰部神經,沿輸尿管後行,直到泄殖腔背外側的泄殖腔神經節,在泄殖腔的背側,兩側的泄殖腔神經節及直腸係膜內的直腸神經節相互聯係,形成泄殖腔神經叢,節後纖維分布於輸尿管、輸精管(或輸卵管)和泄殖腔等。泄殖腔神經叢也有纖維加入腸神經。

10.內分泌係統

10.1 甲狀腺

禽的甲狀腺呈橢圓形,暗紅色,位於胸腔前口附近氣管的兩側,在頸總動脈與鎖骨下動脈分叉處的前方,緊靠頸總動脈及頸靜脈。甲狀腺的大小因禽的品種、年齡、季節和飼料中碘的含量而有變化,雞的約為0.8cm×0.4cm。組織結構與哺乳動物相似,也形成許多囊狀濾泡。

10.2 甲狀旁腺

甲狀旁腺有兩對,很小,如芝麻粒大,呈黃色或淡褐色,緊位於甲狀腺之後。每側的兩個腺體常被結締組織包在一起,並與甲狀腺後端或頸總動脈的外膜相連接,但位置變化較大。其實質為主細胞形成的細胞索,索間為網狀組織。

10.3 腮後腺

腮後腺是一對較小的腺體(雞為2~3mm),位於甲狀腺和甲狀旁腺後方,緊靠頸總動脈與鎖骨下動脈分叉處,但右側腮後腺位置變化較大。在新鮮標本中,腮後腺由於血液供應豐富而呈淡紅色。形狀不規則,無被膜,周界常不明顯。其實質由降鈣素細胞形成的細胞索所構成。腮後腺分泌降鈣素,參與體內鈣的代謝。

10.4 腎上腺

腎上腺一對,呈卵圓形或扁平的不規則形,多為乳白色、黃色或橙色。位於兩腎前端,其背側以結締組織連於腹腔背側壁,腹側在雄禽為精巢,雌禽的左腎上腺常部分或全部被卵巢覆蓋。實質也由皮質和髓質構成,但分界不明顯。皮質形成細胞索,髓質則形成不規則的細胞團,分散於皮質的細胞索之間,呈鑲嵌狀結構。

10.5 垂體

垂體位於腦的腹側,以垂體柄與間腦相連,呈扁平長卵圓形,可分為腹側部的腺垂體和背側部的神經垂體,腺垂體又分為結節部和遠側部:結節部包圍於漏鬥和正中降起的周圍;遠側部又分為前區和後區。神經垂體由漏鬥、正中隆起和神經葉三部分組成,前兩者組成垂體柄,神經葉位於腺垂體遠側部後區的背側。神經垂體有發達的垂體隱窩,與第3腦室相通。

11.感覺器官和被皮係統

11.1 感覺器官

11.1.1 視器官

(1)眼球

禽類眼球比較大,成雞兩眼球的重量與腦之比為1:1.家禽的眼球較扁。角膜較凸,鞏膜堅硬,其後部含有軟骨板;角膜與鞏膜連接處有一環形小骨片形成鞏膜骨環。虹膜呈黃色,中央為圓形的瞳孔,虹膜內的瞳孔開大肌和瞳孔括約肌均為橫紋肌。睫狀肌除調節晶狀外,還能調節角膜的曲度。視網膜層較厚,在視神經入口處,視網膜呈板狀伸向玻璃體內,並含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這一特殊結構稱為眼梳,可能與視網膜的營養和代謝有關,因禽的視網膜沒有血管分布。晶狀體較柔軟,其外周在靠近睫狀突部位有晶狀體環枕。

(2)輔助器官

禽類眼瞼缺瞼板腺。下眼瞼大而薄,較靈活。第3眼瞼(瞬膜)發達,為半透明薄膜,由兩塊小的橫紋肌控製,即瞬膜方肌和瞬膜錐狀肌,受外展神經支配。瞬膜活動時,能將眼球前麵完全蓋住。

淚腺較小,位於下眼瞼後部的內側。瞬膜腺較發達,雞的呈淡紅色至褐紅色,位於於眶內眼球的腹側和後內側,分泌黏液性分泌物,有清潔、濕潤角膜和利於瞬膜活動的作用。

禽類眼球的運動由6塊小而薄的眼肌控製,包括兩塊斜肌、4塊直肌,無退縮肌。

11.1.2 位聽器官

(1)外耳禽類無耳郭,外耳門周緣有褶,被小的耳羽遮蓋。外耳道較短,鼓膜向外隆凸。

(2)中耳鼓室除以咽鼓管與咽腔相通外,還以一些小孔與顱骨內的一些氣腔相通。聽小骨隻有一塊,稱為耳柱骨,其一端以多條軟骨性突起連於鼓膜,另一端膨大呈盤狀嵌於內耳的前庭窗。

(3)內耳內耳由骨迷路和膜迷路構成,但3個半規管很發達。耳蝸不形成螺旋狀,是一個稍彎曲的短管。

11.2 被皮

11.2.1 皮膚

(1)皮膚的構造

禽的皮膚較薄。表皮僅由4~7層細胞構成,生發層的細胞不斷增殖,其淺層細胞在胞質中合成角蛋白,但不形成透明角質顆粒,因此不形成顆粒層,而稱為移行層。在移行層內,細胞質中的角蛋白排到細胞間隙內,變為角質層。真皮分為淺、深兩層。淺層在羽區薄,在裸區較厚,含有豐富的毛細血管;深層又可分為較厚的密層和較薄的鬆層。真皮內的平滑肌在羽區位於密層內,在裸區則位於鬆層內,真皮不形成真皮乳頭伸向表皮,因此,真皮的厚度比較一致。真皮與皮下組織間有一薄層彈性纖維。皮下組織一般較疏鬆,有利於羽毛的活動。有些部位皮下組織較厚,如龍骨部,可分為淺深兩層。

母雞和火雞在孵卵期,胸部皮膚形成特殊的孵區,又稱為孵斑,羽毛較少,血管增生,有利於體溫傳播。

(2)羽區和裸區

禽體被覆羽毛,這些羽毛生長在皮膚的一定區域稱為羽區。在羽區之間或羽區內,無羽毛著生的部位稱為裸區。羽區及裸區的形成,主要是為了便利肢體運動。雞的主要羽區在背側有頸背側羽區、肩胛間羽區,背側羽區、骨盆羽區和尾背側羽區;腹側有頸腹側羽區、胸肌羽區、胸骨羽區、腹羽區及尾腹側羽區;翼部有臂羽區及前臂羽區;後肢有股羽區和小腿羽區等。

較明顯的裸區有頸外側裸區,在頸背側與頸腹側羽區間;肩胛裸區在肩胛間羽區和臂羽區之間;骨盆外側裸區在骨盆羽區與股羽區間;頸腹側裸區在兩頸腹側羽區之間;胸骨裸區在兩胸肌羽區間;小腿裸區在股羽區與小腿羽區間等。

11.2.2 羽毛

羽毛是禽類皮膚特有的衍生物,根據其形態主要可分為3類,即正羽、絨羽和纖羽。

(1)正羽覆蓋體表的絕大部分,在翼部有長大的悄飛羽,在尾部有長大的舵羽。正羽的構造較典型,其主幹為羽軸,下段為基翮(羽根),生在皮膚的羽囊內,最下端有一孔,稱為下臍,內含真皮乳頭,是新羽羽髓的生長處。上段為羽莖(羽幹),在羽翮與羽莖的相接處有遠臍,雞在此生有副羽。羽莖兩側具有羽片。羽片是由許多平行排列的羽枝構成,從羽枝上又分出兩排小羽板,近側小羽板(下排)末端彎曲,遠側小羽枝(上排)具有小鉤,相鄰小羽枝借此相互鉤連。

(2)絨羽密生於皮膚表麵,被正羽所覆蓋。羽莖短而細,羽枝長而軟,小羽枝不形成小鉤。主要起保溫作用。初孵出的雛禽羽毛似絨羽,不具羽小枝。

(3)纖羽分布於全身,長短不一,細長如毛發狀,隻在羽莖的頂端才有少而短的羽枝,有些禽類無纖羽。

羽毛的顏色主要取決於羽毛細胞內所含色素的顏色,以及各種色素的比例和分布。羽色和圖案是由遺傳決定的。有些雌雄異形的羽色及圖案還與性激素有關。

羽肌由平滑肌構成,位於真皮內,呈四邊形或對角線形連接於相鄰的羽囊之間,起著豎羽和降羽的作用。

11.2.3 尾脂腺禽類皮膚沒有汗腺和皮脂腺,僅有與皮脂腺作用相同的尾脂腺,位於綜尾骨背側,有兩葉,雞的為圓形,水禽的為卵圓形。每葉腺體中央有一小腺腔。周圍的分泌部屬於單管狀全漿分泌腺,分泌物排入腺腔,再經1~2個導管開口於尾脂腺乳頭。尾脂腺分泌物含有脂質、卵磷脂和高級醇,但無膽固醇。禽可用喙壓迫尾脂腺,將分泌物塗布於羽毛,起著潤澤羽毛,使之不被水浸濕的作用。因此,在水禽更為重要。

11.2.4 被皮衍生物

(1)冠、髯和耳葉位於頭部,均由皮膚褶衍變而成。

1)冠

公雞冠較發達,成直立狀。母雞冠常倒向一側。冠柔潤光滑,呈鮮紅色。其結構、形態可作為辨別雞的品種、成熟程度和健康狀況的標誌。冠的表皮很薄,真皮較厚。真皮淺層含有豐富的竇狀毛細血管,使冠呈紅色;中間層是厚的纖維黏液組織,其黏液性物質填充於中間層的間緣內,能維護冠的直立,但去勢公雞和停蛋母雞中間層的黏液性物質消失,故冠也傾倒。冠的中央部也來源於真皮,內含較大的血管。

2)髯位於喙的下方,兩側對稱。結構與冠相似,但真皮缺纖維黏液性組織,中央部則為疏鬆結締組織構成。

3)耳葉位於耳孔開口的下方,呈橢圓形,多為紅色或白色。其構造特點是真皮缺少纖維黏液性組織。真皮淺層中含竇狀毛細血管的耳葉呈紅色,缺者呈白色。

(2)鱗片、喙、爪和距都是由表皮角質層加厚形成,其中喙、爪和距的角質由於角蛋白高度鈣化而變得特別堅硬。

複習思考題:

1.舉例說明禽類骨骼的輕便性、堅固性。

2.禽的食管易於擴張,聯係禽類的生活習性以及頭部骨骼和口腔的結構特點說明其功能意義。

3.何謂前氣囊、後氣囊?它們在呼吸中發揮什麼作用?

4.禽肺的結構有何特點?

5.為什麼說泄殖腔是禽類消化、泌尿、生殖3個係統的共同器官?

6.比較家畜與家禽雌性生殖器官結構上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