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家禽的解剖構造特征(2 / 3)

(4)腓腸肌是小腿部最發達的肌肉,由三部分構成,外部和中部相當於腓腸肌的兩個頭,內部相當於比目魚肌。外部起於股骨外側上髁,中部小,起於股骨內側上髁;內部起於脛骨脊及髕韌帶,三部分形成一總腱,通過跗關節止於蹠骨近端。

(5)趾長伸肌位於脛骨前肌深層,是第2,3,4趾的伸肌。起於脛骨近端的前麵及脛骨體,肌腹為羽狀,延續為長腱,通過脛骨遠端和蹠骨近端的兩個韌帶,行於大蹠骨背側,然後分為3支,主要止於第2,3,4趾的遠趾節骨,但也有分支到其他趾節骨。

(6)趾屈肌可以根據止點分為淺、中、深三部分。這些趾屈肌大部分起於膝部蹠側,互相之間以及局部其他肌肉之間,以腱膜廣泛聯係。趾中間屈肌有第2、第3趾有孔穿屈肌,位於趾中間屈肌的深層,止於相應各趾的近趾節骨,其止腱被相應的中間屈肌腱穿過。趾深屈肌有拇長屈肌和趾長屈肌,位於趾淺屈肌深層,趾長屈肌起於腓骨和脛骨的後麵,其鍵分為3支,分別穿過相應中間屈肌止於第2,3,4趾的遠趾節骨;拇長屈肌起於股骨內外側髁之間,止於第1趾的遠趾節骨。

3.消化係統

3.1 口腔、咽

3.1.1 口腔

禽類沒有軟齶、唇和齒,頰不明顯,上下頜形成喙。喙是采食器官,其形態及構造因禽的種類而有所不同。雞、鴿喙為尖錐形,被覆有堅強的角質;鴨、鵝的喙長而扁,除上喙尖部外,大部分被覆以角質層較柔軟的蠟膜,喙緣則形成許多橫褶,在水中采食時可將水濾出。硬齶後部及咽頂壁的中線上有一鼻後孔,向前延續為齶裂,雞、鴿的長而鴨、鵝的短,由一對黏膜壁圍成。

雞、鴿的舌為尖錐形,舌體和舌根之間有一列乳頭;鴨、鵝的舌較長而厚,除舌體後部外,側緣有角質和絲狀乳頭。舌肌不發達,黏膜上缺味覺乳頭,僅分布有數量少、結構簡單的味蕾。雞的味蕾分布於舌基部和咽底壁橫排舌乳頭後方的上皮內,大部分與唾液腺導管相緊靠。

3.1.2 咽

口腔與咽沒有明顯的界限,常合稱為口咽。頂壁前部有鼻後孔,後部正中有咽鼓管漏鬥,兩咽鼓管開口於漏鬥內;咽底壁為喉。咽部黏膜血管豐富,可使大量血液冷卻,有參與散發體溫的作用。

3.1.3 唾液腺

比較發達,數量較多,在口腔和咽的黏膜下幾乎連成一片。主要有上頜腺、齶腺、蝶齶腺、咽鼓管腺、下頜腺、舌腺、口角腺等。導管很多,開口於該腺所在部位的口腔黏膜和咽的黏膜上。

3.2 食管和嗉囊

3.2.1 食管較寬,易擴張,可分頸段和胸段。頸段與氣管同偏於頸的右側,直接在皮下。雞、鴿的食管在胸腔前口的前方形成嗉囊;鴨、鵝無真正嗉囊,但食管頸段可擴大成紡錘形,以儲存食料,有括約肌與胸段為界。食管黏膜固有層分布有較大的黏液性食管腺,食管的肌層一般有兩層,含豐富的壁內神經叢。食管後端的淋巴濾泡稱為食管扁桃體,以鴨的較明顯。

3.2.2 嗉囊為食管的膨大部,位於叉骨之前,直接在皮下,雞的偏於右側,鴿的分為對稱的兩葉。嗉囊的前後兩口相距較近,有時食料可經此直接入胃。嗉囊主要有儲存和軟化食料的作用。鴿嗉囊的上皮細胞在育雛期增殖而發生脂肪變性,脫落後與分泌的黏液形成嗉囊乳(鴿乳),用以哺乳幼鴿。

3.3 胃

禽胃分前、後兩部:前部為腺胃,又稱腺部或前胃;後部為肌胃,又稱肌部。

3.3.1 腺胃呈紡錘形,位於腹腔左側,在肝左右兩葉之間的背側。前以賁門與食管相通,僅黏膜具有比較明顯的分界;而後以峽與肌胃相接,兩者間的黏膜形成中間區。腺胃壁較厚,內腔不大,黏膜表麵形成乳頭,乳頭上有深層腺導管的開口。

腺胃黏膜含有兩種腺體:淺層為單管狀腺;深層為複管狀腺。前者短,緊密排列於固有層內,又稱前胃淺腺,分泌黏液。複管狀腺又稱前胃深腺,形成小葉,分布於兩層黏膜肌層之間,小葉中央為集合竇,腺小管排列於周圍,集合竇以導管開口於黏膜表麵的乳頭上。深腺相當於家畜的胃底腺,但細胞隻有一種(胃酸胃酶細胞),兼有分泌鹽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功能。食物通過腺胃時,與胃液混合後立即進入肌胃。

3.3.2 肌胃緊接於腺胃之後,為近圓形或橢圓形的雙凸體,質地堅實,位於腹腔左側,在肝後方兩葉之間。肌胃可分為厚的背側部和腹側部及薄的前囊和後囊。

肌胃的肌層很發達,是由平滑肌的環肌層發育而成,外縱肌在發育過程中消失。平滑肌因富含肌紅蛋白而呈暗紅色,組成兩塊強大厚肌都在前囊處。肌胃黏膜以薄的黏膜下組織與肌層緊密相連;在黏膜固有層內,排列有單管狀的肌胃腺,一般10~30個為一群開口於黏膜表麵的隱窩。腺和隱窩主要由一種細胞構成,其分泌物加上黏膜上皮的分泌物及脫落的上皮細胞一起在酸性環境中硬化而形成一層厚的類角質膜,稱為胃角質層,俗稱盹皮,中藥名“雞內金”,起保護作用。

肌胃內經常含有吞食的砂礫,又稱砂囊。肌胃以發達的肌層和胃內砂礫,以及粗糙而堅韌的類角質膜,對吞入食物起機械性磨碎作用。肉食和以漿果為食的鳥,肌胃很不發達,長期以粉料飼養的家禽,肌胃也較薄弱。

3.4 腸和泄殖腔

3.4.1 小腸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十二指腸位於腹腔右側,形成較直的長袢,分為降支和升支,兩支的折轉處達盆腔。升支在幽門附近移行為空回腸,降升支間夾有胰腺。空回腸形成許多腸袢,由腸係膜懸掛於腹腔的右側。空回腸的中部有一小突起,稱為卵黃囊憩室,是胚胎期卵黃囊柄的遺跡。常以此作為空腸與回腸的分界,壁內含有淋巴組織。回腸的末端較直,以係膜與盲腸相連。

小腸組織結構的特點是沒有十二指腸腺,黏液由杯狀細胞及單管狀腺的淺部分泌,小腸絨毛有分支,但沒有中央乳糜管,脂肪則吸收入門靜脈循環。腸腺較短,黏膜下組織很薄。

3.4.2 大腸包括一對盲腸和一短的直腸。盲腸可分為盲腸基、體和尖三部分。盲腸基的壁內分布有豐富的淋巴組織,常稱盲腸扁桃體,以雞的最明顯。

鴿的盲腸很不發達。禽類沒有明顯的結腸,隻有一短的直腸。大腸的組織結構與小腸相似,黏膜除在盲腸尖外也具有絨毛,但較短而寬。

3.4.3 泄殖腔是消化、泌尿和生殖3個係統的共同通道,略呈橢圓形。泄殖腔以黏膜褶分為三部分。前部為較膨大的糞道,向前與直腸相連,黏膜上有較短的絨毛,並以環形褶與中間的泄殖道為界,泄殖道最短,向後以半月形褶與肛道為界。輸尿管與輸精管(公禽)或輸卵管(母禽)開口於泄殖道。肛道為最後部分,背側在幼禽有腔上囊的開口,向後以泄殖孔開口於體外,也稱肛門,由背側唇和腹側唇圍成,並具有發達的括約肌。肛道背側壁內有肛道背側腺。

3.5 肝和胰

3.5.1 肝位於腹腔前下部,分為左右兩葉,以峽相連,右葉有一膽囊,但鴿無膽囊。成禽的肝一般呈暗褐色,但肥育的禽則會因肝內含有脂肪而為黃褐色或土黃色;剛孵出的雛禽因吸收卵黃色素而為鮮黃色,約兩周後轉為褐色。肝髒的兩葉各有一肝門,每葉的肝動脈、門靜脈和肝管等由此進出。右葉肝管注入膽囊,由膽囊發出膽囊管,左葉的肝管不經膽囊,與膽囊管共同開口於十二指腸終部,但鴿左葉的肝管較粗,開口於十二指腸的降支。禽肝的肝小葉明顯。

3.5.2 胰位於十二指腸袢內,呈淡黃色或淡紅色,長條形,可分為背葉、腹葉和很小的脾葉。胰管在雞一般有2~3條,鴨、鵝有兩條,與膽管一起開口於十二指腸終部。

3.6 胸腔和胸膜腔

禽類無相當於哺乳動物的膈,體腔從胸腔前口延伸到盆腔後端,以漿膜分為8個腔。一對胸膜腔,內有兩肺;一個心包腔,內有心髒;5個腹膜腔:一對較小的肝背側腹膜腔,內有胸氣囊和腺胃等;一對較大的肝腹側腹膜腔,內有肝的兩葉;一個最大的腸腹膜腔,內有肌胃和腸等。

3.6.1 囊胸膜和胸腔囊胸膜是由胸氣囊與胸膜構成,伸張於兩肺的腹側,又稱肺隔。壁內含有較多的膠原纖維,又稱為肺胸膜,禽的胸腔也被覆有胸膜,但因胸膜的大部分與被覆於胸壁及囊胸膜的胸膜壁層之間有纖維相連,因此胸膜腔不明顯。

3.6.2 囊腹膜和腹腔囊腹膜又稱斜膈,是由胸氣囊與腹膜形成,將心髒及其大血管等與肝髒及其後部的腹腔內髒隔開,所以又稱胸膜膈。它僅是一層薄膜。

4.呼吸係統

4.1 鼻腔和眶下竇

4.1.1 鼻腔較狹,鼻孔位於上喙基部。雞鼻孔上緣蓋有一個膜質鼻孔蓋,內有軟骨支架,鴨、鵝等水禽鼻孔四周為柔軟的蠟膜。鴿的上喙基部在兩孔之間也形成蠟膜。鼻中隔大部為軟骨。每側鼻腔有3個鼻甲:前鼻甲正對鼻孔,為“C”形薄板;中鼻甲較大,向內卷曲;後鼻甲位於後上方,呈小泡狀,有嗅神經分布(鴿無後鼻甲)。鼻後孔為一個,開口於咽頂壁前部正中,兩邊的黏膜褶在吞咽時因肌肉的作用而關閉。

4.1.2 鼻腺雞的鼻腺不發達,長而細,位於鼻腔側壁,導管沿鼻腔側壁向前,最後開口於鼻前庭的鼻中隔或前鼻甲上。鴨鵝等水禽的鼻腺較發達,呈半月形,位於眼眶頂壁及鼻腔側壁。主導管有兩個,內側主導管開口於鼻中隔腹側;外側主導管開口於前鼻甲腹側。水禽鼻腺對調節機體滲透壓起重要作用。鼻腺又稱鹽腺,對海洋性禽類更為重要。

4.1.3 眶下竇又稱上頜竇,位於上頜外側和眼球前下方,略呈三角形的小腔,雞的較小,鴨、鵝的較大。外側壁為皮膚等軟組織,它以較寬的口與後鼻甲腔相通,而以狹窄的口通鼻腔。

4.2 喉和氣管

4.2.1 喉位於咽的底壁,在舌根後方,約與鼻後孔相對,喉口呈縫狀,以兩黏膜褶圍成,內有勺狀軟骨支架。環狀軟骨是喉的主要基礎,由4片構成,以腹側板(體)最長。禽類沒有會厭軟骨和甲狀軟骨,喉腔內無聲帶。喉軟骨上分布有擴張和閉合喉口的肌肉,喉口在吞咽過程中,可因喉肌的作用而引起反射性地關閉。

4.2.2 氣管較長而粗,伴隨食管後行,到頸後半部,一同偏至右側,入胸腔前又轉到頸的腹側。進入胸腔後在心基上方分為兩個支氣管,分叉處形成鳴管。氣管支架是由“U”形的氣管環所構成,幼禽為軟骨,隨年齡增長而骨化。相鄰氣管環互相套疊,可以伸縮,以適應頸的靈活性。沿氣管兩側附著有狹長的氣管肌,包括胸骨氣管肌、鎖骨氣管肌和氣管側肌等,起於胸骨、鎖骨和氣管,均從鳴管向上一直延續到喉。

4.2.3 鳴管是禽類的發音器官,其支架為幾個氣管環和支氣管環以及一塊鳴骨。鳴骨呈楔形,位於氣管叉的頂部,在鳴管腔分叉處,將氣管環形成的鳴腔分為兩個。在鳴管的內側壁和外側壁覆以兩對彈性薄膜,稱為內外鳴膜。兩鳴膜形成一對狹縫,當禽呼吸時,空氣振動鳴膜而發聲。鴨鳴管主要由支氣管構成;公鴨鳴管在左側形成一個膨大的骨質鳴管泡,無鳴膜,故發聲嘶啞。鳴禽的鳴管還有一些複雜的小肌肉,能發出悅耳多變的聲音。

4.2.4 支氣管

支氣管經心基的上方而入肺,其支架為“C”形軟骨環,內側壁為結締組織膜。

4.3 肺

禽類的肺不大,略呈扁平四邊形,不分葉,位於胸腔背側,從第1或第2肋骨向後延伸到最後肋骨,背側麵有椎肋骨嵌入,形成幾條肋溝。肺除腹側麵前部有一肺門外,還有一些開口,與氣囊相交通。

支氣管入肺後縱貫全肺,稱為初級支氣管,後端出肺而連接於腹氣囊。從初級支氣管分出4群次級支氣管。腹內側支氣管一般有4個;背內側支氣管和腹外側支氣管各有8~9個;第4群為背外側支氣管,數目較多,雞的25~30個,鴨的40個,但較細。從這些次級支氣管,又分出許多三級支氣管,又稱旁支氣管呈袢狀,連接兩群次級支氣管之間的最多,在雞有150~200個。此外,相鄰的三級支氣管之間還有吻合支。因此,禽肺內支氣管分支不形成支氣管樹,而是互相連通形成管道。

每條三級支氣管壁被許多輻射狀排列的肺房所穿通。肺房是不規則的球形腔,其底壁形成一些小漏鬥,漏鬥再分出許多直徑7~12μm的肺毛細管,相當於家畜的肺泡。肺毛細管僅有網狀纖維作為支架,襯以單層扁平上皮,外麵包圍著豐富的毛細血管。在禽類,一條三級支氣管及其相聯係的氣體交換區(包括肺房、漏鬥和肺毛細管),構成一個肺小葉,呈六麵棱柱狀,包以薄的結締組織膜。

4.4 氣囊

4.4.1 氣囊的分布

氣囊是禽類特有的器官,是肺的衍生物,由支氣管的分支出肺後形成。氣囊在胚胎發生時共有6對,但在孵出前後一部分氣囊合並,多數禽類隻有9個,可分前後兩群。前群有5個氣囊:一對頸氣囊,一個鎖骨氣囊和一對胸前氣囊。兩個頸氣囊在胸腔前部背側正中互相合並,由此再發出分支沿頸椎的橫突管和椎管向前延伸;鎖骨氣囊實際是由兩個氣囊合並而成,位於胸腔前部腹側,並分出一些憩室到腋部和肱骨、胸骨和鎖骨內。胸前氣囊位於兩肺的腹部。後群氣囊有4個:一對胸後氣囊和一對腹氣囊。前者位於肺腹側的後部,腹氣囊最大,位於腹腔內兩側,並分出憩室至綜薦骨、髂骨及腎背麵。前群氣囊均與腹內側支氣管直接相通;胸後氣囊與腹外側支氣管直接相通;腹氣囊直接與初級支氣管相通。此外,除頸氣囊外,所有氣囊還與若幹三級支氣管相通,通稱為返支氣管。

4.4.2 氣囊的構造及功能

氣囊壁很薄,內皮為單層扁平上皮,僅在開口處為柱狀纖毛上皮;外層是與漿膜相連續的單層扁平上皮。兩層上皮之間為疏鬆結締組織,血管較少。

氣囊有多種生理功能,可減少身體比重,平衡體位,加強發音氣流,發散體熱以調節體溫,並因大的腹氣囊緊靠精巢,而使精巢能維持較低溫度,保證精子的正常生成。但最重要的還是作為儲氣裝置而參與呼吸作用。當吸氣時,新鮮空氣進入初級支氣管,大部分繞過收縮著的肺,進入後群氣囊;呼氣時,後群氣囊的空氣流入肺內,到達肺毛細管,進行氣體交換並使肺擴大。第二次吸氣時,空氣再次充滿後群氣囊,而前一次吸入的空氣由於肺的收縮而進入前群氣囊。

第2次呼氣時,前群氣囊的空氣進入支氣管而排出體外,第2次吸入的空氣再次進入肺進行氣體交換。由此可見,不論吸氣或呼氣,肺內均要進行氣體交換,以適應禽體新陳代謝的需要。

5.泌尿係統

5.1 腎

禽腎比例較大,占體重的1%以上。位於綜薦骨兩旁和髂骨的內麵,前端達最後椎肋骨。腎外無脂肪囊包裹,僅墊以腹氣囊的腎憩室。禽腎呈紅褐色,分為前、中、後三部。

沒有腎門,血管、神經和輸尿管在不同部位直接進出腎髒。輸尿管在腎內不形成腎盂或腎盞,而是分支為初級分支(雞約17條)和次級分支(雞的每一初級分支上有5~6條)。

禽腎表麵有許多深淺不一的裂和溝,較深的裂將腎分為數十個腎葉,每個腎葉又被其表麵的淺溝分成數個腎小葉。腎小葉呈不規則形狀,彼此間由小葉間靜脈隔開。每個腎小葉也分皮質和髓質,但由於腎小葉的分布有淺有深,因此整個腎不能區分出皮質和髓質。

禽腎的血液供應與哺乳動物不同,除腎動脈和腎靜脈外,還有腎門靜脈。

5.2 輸尿管

輸尿管從腎中部出腎,沿腎的腹側向後延伸,最後開口於泄殖道頂壁兩側。輸尿管壁很薄,有時因管內的尿液含有較濃的尿酸鹽而顯白色。禽類沒有膀胱,尿沿輸尿管輸送到泄殖腔與糞混合,形成濃稠灰白色的糞便一起排出體外。

6.生殖係統

6.1 公禽生殖器官

6.1.1 精巢和附睾

精巢左右對稱,位於腹腔內,以腸係膜懸掛在腎前部的腹側,與胸、腹氣囊相接觸,鄰近後腔靜脈、髂總靜脈等大血管,去勢時應注意。精巢的體表投影位置,在最後兩個椎肋骨的上部。精巢的大小因年齡和季節而有變化,幼雛隻有米粒大,淡黃色;成禽在生殖季節,可達鴿蛋大,顏色變為白色。

精巢外麵包有漿膜和一層薄的白膜;精巢內的結締組織間質不發達,不形成精巢小隔和縱隔。實質主要為精小管。精巢增大主要是由於精小管的加長和增粗,以及間質細胞增多。附睾主要由精巢輸出小管和短的附睾管構成。附睾管由附睾後端走出延續為輸精管。

6.1.2 輸精管是一對彎曲的細管,與輸尿管並行,向後因壁內平滑肌逐漸增多而增粗,輸精管的終部變直,然後略擴大成紡錘形,進入泄殖腔內,末端形成輸精管乳頭,突出於輸尿管口的外下方。輸精管是精子成熟和主要儲存處,在生殖季節輸精管加長增粗,彎曲密度也變大,此時常因儲有精液而呈乳白色。禽類沒有相當於哺乳動物的副性腺,精液主要由精小管、睾丸輸出小管及輸精管的上皮細胞所分泌,可能還有來自泄殖腔旁血管體和淋巴褶。

6.1.3 交配器

公雞的交配器除一對輸精管乳頭外,還包括陰莖體、生殖突和一對淋巴褶。陰莖體包括一個正中突和一對外側突,位於肛門腹側唇的內側,剛孵出的雛雞可用來鑒別雌雄,此外在泄殖道側壁上還有泄殖腔旁血管體,為紅色的卵圓形體,由上皮細胞和竇狀毛細血管構成。交配射精時,一對外側突因充滿淋巴而增大。中間形成陰莖溝,插入母雞陰道內,精液由陰莖溝導入陰道。

公鴨(和公鵝)有較發達的陰莖,位於肛道腹側偏左,長達6~9cm,但和哺乳動物並非同源器官,它是由兩個纖維淋巴體和一個產生黏液的腺部構成。兩個纖維淋巴體之間在陰莖表麵形成螺旋形的陰莖溝。勃起時,淋巴體充滿淋巴,陰莖變硬並加長因而伸出,陰莖溝則閉合成管,將精液導入母鴨(和母鵝)陰道內。

6.2 母禽生殖器官

母禽生殖器官僅左側發育正常,右側在胚胎發生過程中即停滯而至退化。母禽生殖器官有卵巢和輸卵管。

6.2.1 卵巢以短的係膜附著在左腎前部及腎上腺的腹側。雛禽卵巢為扁平橢圓形,呈灰白色或白色,表麵呈顆粒狀,被覆生殖上皮。皮質內有卵泡,髓質為疏鬆結締組織和血管。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性活動,卵泡不斷發育生長,卵泡逐漸儲積卵黃,並突出於卵巢表麵,尤其在排卵前7~9天,僅以細的卵泡蒂與卵巢相連,因而卵巢呈葡萄狀。較大的成熟卵泡在產卵期常有4~5個。停產時,卵巢萎縮,直到下次產卵期,卵泡又開始生長。排卵時,卵泡膜在薄弱無血管的卵泡斑處破裂,將卵子釋放出。禽卵泡沒有卵泡腔和卵泡液,排卵後不形成黃體,卵泡膜於排卵兩周後退化消失。

禽卵泡在發育過程中,也發生大量退化和閉鎖現象。較大的卵泡在萎縮時,細胞膜和卵泡膜破裂,卵黃外溢而被吸收。

當左側卵巢功能衰退或喪失時,右側未發育的生殖腺有時能重新繼續發育,若成為卵睾體或睾丸,則出現性逆轉現象。

6.2.2 輸卵管僅左側發育完整,為一條長而彎曲的管道,幼禽較細而直,成禽在停止產卵期間也萎縮。它以背側韌帶懸掛於腹腔背側偏左,沿輸卵管腹側形成一個遊離的腹側韌帶,向後固定於陰道。

禽輸卵管根據構造和功能,由前向後可順次分為五部分:漏鬥、膨大部、峽、子宮和陰道。漏鬥位於卵巢的後方,前端呈漏鬥狀,中央有一縫狀的輸卵管腹腔口,邊緣薄而呈傘狀,漏鬥迅速變細,形成漏鬥頸。漏鬥以韌帶固著在左側倒數第2肋骨。膨大部又稱蛋白分泌部,是輸卵管最長和最彎曲的一段,它以短而細的峽與子宮連接。子宮擴大成囊狀,壁較厚。陰道是輸卵管的最後一段,彎曲成“S”形的短袢,先以子宮折轉向前,再轉而向後,最後開口於泄殖道的左側。

輸卵管壁也由黏膜、肌層和漿膜構成。黏膜形成皺褶,上皮由纖毛柱狀細胞和單細胞腺構成;固有層內含有管狀腺;黏膜下組織薄,無黏膜肌層。

漏鬥的黏膜形成低褶,腺細胞形成腺泡,在頸部則形成管狀腺,肌層僅具有一些平滑肌。漏鬥的功能是收取卵子,並將其納入輸卵管腹腔口,受精作用也在此段進行,腺體的分泌物則參與形成卵係帶膜和係帶。

膨大部壁較厚,但主要是黏膜,在活動期呈乳白色或灰色,形成高而厚的縱褶(雞約22個)。黏膜內有豐富的彎曲分支管狀腺,其分泌物形成蛋白,肌層的外縱層呈螺旋形。

峽的黏膜褶較低,與膨大部之間以一明顯的狹帶為界,黏膜無腺體,新鮮時較透明又稱透明部。峽部腺體分泌物,是一種角蛋白,主要形成蛋殼膜。

子宮的黏膜呈淡紅色至淡灰色,因功能狀況而有差異。黏膜褶分割成葉片狀的次級褶,腺體較小,分泌物為碳酸鈣、碳酸鎂,形成蛋殼及其色素。子宮腺又稱殼腺,因此子宮又稱殼腺部。子宮壁肌層較厚,在與峽的交界處,內環肌加厚形成括約肌。卵在子宮內停留時間較長,在此有水分和鹽類透過殼膜加入蛋白。

陰道黏膜呈白色,形成細而低的褶,與子宮相連接的第一段含有管狀的陰道腺,又稱精小窩,是交配後精子的主要儲存處,可在一定時期內陸續釋放,使受精作用得以持續進行。

7.心血管係統

7.1 心髒

禽的心髒較大,位於胸腔前下方,心基朝向前方,與第1肋骨相對;心尖夾於肝髒的左、右葉之間,與第5肋骨相對。禽心也有兩個心房和兩個心室,其形態構造與哺乳動物的相似。右心房有一個靜脈竇,是左、右前腔靜脈和後腔靜脈的注入處,但外表並不明顯,有的禽類可能沒有。右房室瓣是一片厚的肌瓣,呈新月形。右心室壁內較平滑,缺乳頭肌和腱索結構。

左、右肺靜脈相互合並成一總靜脈幹進入左心房。左心室口呈圓形,有3個膜性左房室瓣。主動脈口和肺動脈口,都是3個半月形的瓣膜。

禽心髒傳導係也由竇房結、房室結和房室束構成。竇房結位於右心房壁內,其位置因禽種不同而有差異,雞的竇房結位於兩前腔靜脈口之間,在心房的心外膜下或右房室瓣基部的心肌內。房室結位於房中(間)隔的後上方,在左前腔靜脈口的稍前下方。房室結向後逐漸變窄移行為房室束,分為左、右兩支。禽的房室束及其分支無結締組織鞘包裹,和心肌纖維直接接觸,興奮易擴散到心肌。

7.2 血管

7.2.1 動脈

肺動脈幹由右心室發出,在接近臂頭動脈的背側分為左、右肺動脈,肺動脈通過肺隔,在肺的腹麵稍前方進入肺門。

主動脈由左心室發出,可分為升主動脈、主動脈弓和降主動脈三段。升主動脈自起始部向前右側斜升,然後彎向背側,到達胸椎下緣移行為主動脈弓。主動脈弓近段在心包內彎向右肺動脈背側,然後穿過心包和肺隔,位於右肺前端內側。遠段移行為降主動脈(約在第4胸椎處)。後者沿著脊柱腹側中線後行,經過胸部和腹部,直到尾部,沿途分支分布到體壁和內髒器官。

主動脈在半月瓣處發出左、右冠狀動脈,分布於心肌。

主動脈在起始部分出一對臂頭動脈。臂頭動脈是分布到頭部和和翼部的血管,向前外側延伸,分出頸總動脈和鎖骨下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