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科技文化與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2 / 2)

(二)科技文化有利於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科技進步是加快文化發展的強大動力,它對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充分發揮科技和文化相互促進的重要作用,特別是要緊緊抓住信息化深入發展的這個曆史機遇,加快文化與科技的有機融合,大力推進文化科技創新,切實提高文化領域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我國科技文化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首先,科技文化有利於促進“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而其中的“科學的”,既包括要符合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符合哲學社會科學所揭示的社會、人類思維等發展規律,也應包括要符合自然科學所揭示的自然發展規律。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談到新民主主義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時指出:“這種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科學的。它是反對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張實事求是,主張客觀真理,主張理論和實踐一致的。在這點上,中國無產階級的科學思想能夠和中國還有進步性的資產階級的唯物論者和自然科學家,建立反帝反封建反迷信的統一戰線;但是決不能和任何反動的唯心論建立統一戰線。共產黨員可以和某些唯心論者甚至宗教徒建立在政治行動上的反帝反封建的統一戰線,但是決不能讚同他們的唯心論或宗教教義。”(《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在這裏,毛澤東就指出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的“科學的”方麵是與“自然科學家”相關的。我們今天建設的社會主義文化雖然已不同於新民主主義文化,但它與自然科學家、自然科學的關係是仍然存在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離不開自然科學對客觀自然規律的揭示,自然科學的新發展、技術的新進步都將促進我們的文化建設日益煥發新的風采。

其次,科技文化有利於推進文化科技創新。文化與科技有著密切的關係,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日益凸顯。“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會給文化的發展樣式、傳播方式、表現形式帶來革命性變化;而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又會對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產生深遠的影響。”(劉雲山:《在更高的起點上推動文化與科技的融合》,《黨委中心組學習》2012年第3期)《決定》指出:“科技創新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要發揮文化和科技相互促進的作用,深入實施科技帶動戰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抓住一批全局性、戰略性重大科技課題,加強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共性技術攻關,以先進技術支撐文化裝備、軟件、係統研製和自主發展,重視相關技術標準製定,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提高我國出版、印刷、傳媒、影視、演藝、網絡、動漫等領域技術裝備水平,增強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科技水平是我國出版、傳媒影視等文化發展的“硬實力”,科技水平的高低直接製約著這些文化形態的質量和水平。隻有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才能促進我國現代文化產業體係的構建,推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發展壯大傳統文化產業,加快文化創意、數字出版、移動多媒體、動漫遊戲等新興產業的發展。因此,必須把增強科技含量放到加快發展文化的戰略高度來認識,把科技文化建設實踐紮實推進。

第三,科技文化有利於弘揚科學精神,提升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養。《決定》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不斷開創“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麵提高的新局麵”,也提出了到2020年實現全麵小康社會奮鬥目標,文化改革發展的奮鬥目標之一就是“良好的思想道德風尚進一步弘揚,公民素質明顯提高”。科技文化建設是與人民群眾科學文化素質緊密相關的。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有利於倡導移風易俗、抵製封建迷信、促進崇尚科學、健康向上的社會風尚,促進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的不斷提高。

科技文化是對科技屬人本質的深刻思考,從文化的視野把握科技將使科技沿著合乎人的全麵發展的軌道健康、合理的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建設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而加快我國科技文化的建設,不僅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也將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