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為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發展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我們建設的科技文化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我國科技文化的發展需要以正確的理論為指導,這樣才會獲得健康發展。同時,科技文化也將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繁榮。
(一)科技文化的發展要以正確的理論為指導
科技文化的發展要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引領社會思潮。
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對自然、社會、人類思維規律的概括和總結。科技文化作為屬人的文化,既包含著對自然規律的把握,也包含著對社會、對人的發展的深刻理解。因此,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對於科技文化建設具有根本指導意義。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對於當代中國的科技文化建設具有直接指導意義。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對於我們理解科技文化中人與自然的關係、和諧發展等問題具有重要啟示。
科學發展與和諧社會思想就包含了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本理念。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社會建設和文化建設等是相互聯係在一起的。科技文化的創新與發展也應該是一項係統工程,我們必須整合經濟、社會、文化資源,發揮整體綜合優勢,形成合力。經濟建設要保護人與自然環境間的和諧,以確保社會經濟係統和生態係統的協調發展。我國的科技文化建設應從中國實際出發,走有中國特色的科技文化發展道路,既要充分吸收和借鑒中外優秀文明成果,又要避免生搬硬套國外或過去的科技文化建設模式,科技文化建設應立足於當代中國現實。馬克思揭示了科學的“生活性質和根源”,使科學向現實生活世界回歸,“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係還給人自己”。我們要確立以人為本的科技文化觀。其中主要包括:
1.科技價值觀念的革新。我們不僅要重視科技在器物層麵的發展,更要重視科技觀念層麵的現代性。社會現代化意味著科技進步、經濟增長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也意味著在此基礎上人的精神的提升和發展。人的現代化是現代化的中心問題。對於和諧社會建設而言,人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的根本轉變,是實現社會、經濟、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正確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破除極端的人類中心主義、利己主義觀念,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確立新的生態價值觀念、人文價值觀念和科技文化發展觀。
2.強化“綠色”生態技術的發展。傳統產業的循環改造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要靠科技創新,資源的循環利用也要靠科技創新,科技進步是建立和發展國民經濟體係的關鍵。在科技發展方向上,應鼓勵技術應用於循環經濟過程中,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例如清潔生產技術、廢物回收和再循環技術、資源重複利用和替代技術、汙染治理技術、環境監測技術以及預防汙染的工藝技術等的開發和應用;而且完善相關科技政策和法律,科技發展必須考慮生態環境的因素,盡力減少科技對環境的汙染和破壞。把生態理念導入科技理念和立法,探索一條科技、環境、資源、人口與法律相互協調的發展之路。
3.以人為本的科技與和諧社會發展。經濟、文化等各方麵的發展是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的手段,而人的全麵發展是社會的全麵發展的前提,社會發展又必須通過人的全麵發展來加以體現。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強調發展是為了實現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而非以物為中心把發展過程片麵歸結為物質財富的增加過程。人是科技和社會發展的中心。我國現階段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就是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作為全社會共同追求的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