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情緒會傳染嗎?(1 / 1)

人的情緒很容易受外界影響,淒風冷雨的天氣使人沮喪,叢脞的瑣事使人暴躁,滿地黃葉使人惆悵。這是我們都明了的事實,然而,我們的情緒還大大受到我們身邊人的影響。不僅如此,我們甚至會受到朋友的朋友,乃至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影響——那些我們素昧平生,與我們的關係疏遠的人的情緒,居然可以像病毒一樣通過我們的社交網傳染我們。

醫學社會學家尼古拉斯·克裏斯塔克斯發現,快樂是能夠傳播的。他的研究小組發現,在接受他們調查問卷的人中,快樂的人總是聚集在一起。這不是由於他們因為快樂而自然地接近彼此,而是因為隨著時間過去,不論人們如何有意選擇朋友,快樂總能在社交網中傳播開來。他們還發現,並不是每一個你認識的人都有相同的效果。你與他人關係的性質決定你受他人影響的難易程度。譬如,距你幾公裏之內的好朋友如果變得開心,你變開心的可能性將增加60%。隔壁鄰居的影響力將折半,而附近兄弟姐妹的影響力將進一步折半。令人驚訝的是,同居配偶的影響力不到10%。這與另一項有趣的發現暗合:社交傳染力在同性朋友之間傳播得遠為有效。我們與別人感覺越近,受到移情作用的影響也就越大,也就越容易進入他們的情緒狀態。

社會學家認為這一行為是“鏡像神經元”產生活動的結果。鏡像神經元在我們采取某種行為或觀察他人采取該種行為時都會放電,不過究竟是模擬行為導致神經元放電,還是這種神經元的放電導致模擬行為,現在還不清楚。但已經清楚的是,無意識的模擬行為讓人們“感受到他們同伴的情緒”,甚至“感覺他們自己也進入了他人的情感世界”。所以別人的情緒會傳染給我們。

我們是天生的社交動物,而來自我們身邊小圈子的影響力能夠對我們的所作所為起到決定性作用。可以說,與我們相處的那些人塑造了我們。

中國的古話說得好,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人會受到周圍情緒的影響,有好也有壞,當我們意識到社交具有傳染性的作用之後,我們可以找到抵消壞影響或讓社交影響為我們服務的方法。人們應該控製自己的社交圈並借此影響自己的生活,使生活向好的一麵發展。

“格言”他人對你的行為所施加的影響遠比你想象中的要大,哪怕是那些你從未謀麵的人。

——邁克·邦德 一個男人走進一家啤酒店,要了一大杯啤酒。那隻杯子是有把手的,他端起杯子,嘴巴湊在把手一側的口沿上喝。

服務生看了感到奇怪,問道:“先生,您為什麼這樣喝?”

“有把手的這個地方,一般人喝酒時是不會用嘴去碰的,這樣,我就不會感染病菌了。”

過了一會兒,又有一個男人走進來,也要了一杯啤酒,他端起杯子,也把嘴巴湊在有把手這一側的口沿上喝。

服務生笑了:“先生也是怕感染病菌嗎?”

那個男人說:“不,我有病,怕傳染給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