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為什麼動物會有殺嬰行為?(1 / 1)

為了傳播它的基因

殺嬰行為是指成年動物殺死同種未成年個體的行為。這在現代社會是嚴重的罪行,但是在古代,因為男尊女卑的思想和落後的生產力,這是司空見慣的行為。小說和古文之中都有所反映,蘇東坡甚至在謫貶時寫了一篇文章,號召人們捐資保護某地的女嬰不被溺殺。這篇文章後來收在《古文觀止》裏麵,流傳甚廣。即使是人類,也有著這樣醜陋的行為,可想見動物也必然有殺嬰行為。

然而,動物學家們長期以來都認為同類相殘的事情在動物界並不多見,因為自相殘殺對整個種群而言是不利的,因此必定會被進化過程淘汰。所以即便看起來你死我活的求偶爭鬥,不過也是一種儀式化的行為而已。

直到1965年,日本科學家杉山幸丸發表了一篇名為《論野生條件下長尾葉猴的社會變動》的論文。最早嚴謹地揭開了長期籠罩在動物界的那層和諧的麵紗。長尾葉猴是一種群居的猴子,一般一個猴群有一頭成年雄猴,幾頭成年雌猴和若幹小猴組成。流浪的光棍雄葉猴總是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挑戰那些妻妾成群的優勢雄猴,這種爭鬥異常慘烈,一旦挑戰者獲勝,它便會殺死群中所有老猴王的骨肉。

這一血腥的場景一經披露,立即在人類社會裏掀起軒然大波。人們本能地抵觸這種事情,以至於在學術界裏,杉山的研究被長期壓製。人們覺得這是種很邪惡的行為,有些人甚至認為去想這種事也是罪惡的。

但事實並不因人們的好惡而發生改變。漸漸地,越來越多的野外觀察證實了許多動物都有類似的行為——人們發現殺嬰行為是動物界廣泛存在的一種現象。另一方麵,以道金斯為代表的新一代的進化論者在20世紀70年代末推出了驚世駭俗的“自私的基因”的概念,讓整個生物學乃至社會學界為之一震。根據道金斯的說法,每個生物不過是基因傳遞的載體,進化的過程將使得生物體為了將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而無所不用其極。

對動物殺嬰行為的研究,最著名的莫過於對獅子的研究。獅群裏的雄獅看上去很風光,實際上它在獅群裏的時間平均不會超過2年,然後舊的獅王就會被新的獅王取代。新獅王會將獅群裏所有9個月以下的幼獅殺死,雖然母獅會奮力保護,但結果仍然是徒勞,新獅王不會容忍任何舊獅王的幼仔。據統計,出生後頭一年死掉的幼獅中,四分之一是殺嬰行為的受害者。新獅王殺死幼獅,一方麵可以讓自己的骨肉在未來少了很多競爭者,另一方麵的好處則是終止了雌獅的哺乳期,它自己才有做父親的機會。

動物在“自私的基因”的驅使下,會找到一切機會傳播自己的基因。所以,殺害幼體,隻是動物為了延續自己的基因的一種做法。

“格言”人的嘴唇所能發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親,最美好的呼喚,就是“媽媽”。

——紀伯倫一隻小獅子進了一個小動物園。在身旁的籠子裏關著一隻疲憊的老獅子。它成天除了躺著睡覺什麼也不幹。

“獅子怎麼能像這個樣子!”小獅子自言自語道。於是它向遊人吼,奮力想衝破籠子的鐵欄杆。

飼養員帶來一大塊肉,扔進老獅子的籠子裏頭,然後給小獅子一袋堅果和兩隻香蕉。

“我真不明白這是為什麼。”小獅子十分驚訝地對老獅子說,“我像個真正的獅子,而你除了躺著卻什麼也不幹,結果你看!”

“喔,是這麼回事。”老獅子好心地告訴它,“這是一個小動物園,他們養不起兩隻獅子,所以在他們的名冊上,你是一隻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