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章 為什麼對著一個字看得太久會覺得它變陌生了?(1 / 1)

因為注意力轉移了

我們可能有這樣的經驗,對著一個字看上幾分鍾,我們會覺得這個字變得陌生;背單詞時重複多遍,這個單詞就變得麵目模糊,發音可疑,意義不明。這是一種叫“語義飽和”的現象。

1907年,伊麗莎白·塞弗倫斯和瑪格麗特·弗洛伊·沃什伯恩在美國心理學雜誌上發表文章描述這一現象,她們指出:“如果對一個單詞注視得太久,它將變得奇怪而陌生。這種對單詞外貌熟悉感的喪失,有時會讓這個單詞看起來像是屬於別的語言,有的時候這個單詞變成僅僅是字母的堆積,甚至在極端的情況下,連字母都變成紙上一堆毫無意義的符號。”她們進一步分析說,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注意力轉移”,當人對一個單詞盯了一會兒之後,不由自主地就僅僅注意單詞的某一部分,喪失了單詞的整體感,這個單詞也就逐漸變得越來越支離破碎。這種現象在1962年被命名為語義飽和。

認字,最開始字進入我們眼睛裏麵,是一個視覺信號,這個視覺信號抵達大腦以後,要從主管語言的區域提出相應的語義信息,我們才認識這個字。這裏有三個步驟:視覺上產生圖像,語言上產生意義,以及這個圖像到意義的轉化。當我們盯著一個字看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就得不斷拿著這個字的模樣去尋找它的意義,找的次數越多,找的速度就會越慢。因為將文字和意義對應的速度變慢了,平常一看到這個字就產生的熟悉感覺消失了,所以我們會覺得這個字變得奇怪了,好像是不認識的字一樣。

不但圖像識別上可以產生飽和、語義上可以產生飽和,我們的聽覺、味覺、嗅覺等等都會產生飽和。不管什麼樣的感覺刺激,隻要時間一長,重複多了,帶給你的感覺就變了。

所以天天吃同樣的菜肴會使人覺得吃飯如酷刑,完全提不起興致。天天麵對同樣的工作會使人煩躁不安,效率低下。天天麵對相同的人會讓人心生厭煩,坐立不安。看來我們的祖先也早就認識到了這樣的現象了,“小別勝新婚”不就是他們開出的一個藥方嗎?“格言”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也。

——漢字的六種結構“臣”對“巨”說:和你一樣的麵積。我卻有三室兩廳。

“晶”對“品”說:你家難道沒裝修?

“呂”對“昌”說:和你相比,我家徒四壁。

“自”對“目”說:你單位裁員了?

“茜”對“曬”說:出太陽了,為什麼不戴頂草帽?

“個”對“人”說:不比你們年輕人了,沒根手杖幾乎寸步難走。

“辦”對“為”說:平衡才是硬道理!

“兵”對“丘”說:看看戰爭有多殘酷,兩條腿都炸飛了!

“占”對“點”說:買小轎車了?

“且”對“但”說:膽小的,還請保鏢了?

“日”對“曰”說:該減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