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章 為什麼索克爾能以假論文戲弄社會學家?(1 / 1)

因為人文與科學的分裂

我國從高中階段開始,就進行文理分科,文科的學生學文史,理科的學生學理化,兩邊“老死不相往來”。現代社會的學科分化得越來越細,社會分工也越來越細密專門,長此以往,會不會造成人的視野狹隘?這可不是杞人憂天,實際上,就有物理學家狠狠地戲弄了一幫社會學家。

《社會文本》(Social Text)創刊於1978年,是一部關於文化和政治分析的學術季刊,編輯成員包括紐約市最有影響的一批學者、批評家、藝術家和作家。1996年,《社會文本》刊出了紐約大學物理係數學物理學教授索克爾(Alan Sokal)的一篇論文:《跨越邊界:通向量子引力的變換解釋學》。

結果,沒多久,索克爾在《交流》(Lingua Franca)雜誌發表文章《一個物理學家的文化研究實驗》,自曝他給《社會文本》的編輯設下的騙局。索克爾說:“我對美國人文學術某些領域嚴格性標準的明顯下降,感到頗不舒服,為了檢驗流行的學術標準,我決定實施一個樸素的實驗。”於是他就想試探一下《社會文本》。

這個騙局是這樣的,首先,索克爾裝出對科學批判很在行的樣子,大量斷章取義地引述了知名科學家,如玻爾、海森堡、愛因斯坦的言論。然後,故意模仿後現代“行話”,假裝內行,轉論了後現代文化大師,如利奧塔、拉康、德裏達論科學的精彩片斷。整篇論文所使用的語言完全符合規範,從形式上看似乎沒有破綻。

但是,這篇論文的內容卻是完全荒謬的,索克爾故意摻進了大量常識性錯誤,比如認為圓周率和萬有引力常數的數值也可以隨著新的科學發現而變化,然而即使是中學生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此外,索克爾還亂用時髦的科學名詞,比如相對論、多維流形、渾沌理論等等。文章堆砌了許多科學術語,看上去很有科學價值。重要的是索克爾的論文幾乎沒有論證,到處是一些自信的斷言——當然他用的都是編輯喜歡的論點。索克爾的論文除了誰說誰說,還是誰說誰說,除了論點就是結論的,就像孟子說目無君父的人很不好,沒有說為什麼不好,直接就說“無君無父,將率獸食人”。

一篇純粹胡說八道的所謂研究論文,而堪稱學界精英的學者竟一無所知,反而認為論文達到了相當的水準,正式發表出來。可見《社會文本》編輯們對現代科學完全是外行,他們看重的僅僅是自己喜歡的結論,因而完全相信索克爾論文的科學性。

這可以說是現代科學界的“皇帝的新衣”,索克爾提交的論文表麵看來這僅僅是由於知識爆炸,當代人文學者不可能了解那麼多自然科學和數學知識。實際上這道出了一個顯見的事實:當一切還原為話語、解釋、語境、主體間性、社會建構,任何論點就不再需要嚴謹的論證,自信和偽裝出來的博學便是一切。

所以,對科學家來說,要做的是整合人文與科學的分裂,使學術研究能在嚴謹的氛圍下進行。

“格言”你可以一時欺騙所有人,也可以永遠欺騙某些人,但不可能永遠欺騙所有人。

——林肯一位女社會學家在非洲叢林中考查。她拿出照相機,預備給一群正在嬉鬧的土著兒童拍照。忽然,那些孩子向她大聲嚷嚷起來。

女社會學家臉霎地紅了,她趕忙向土著首領闡明起來,說她忘了有些土著人是不讓人照相的,由於他們以為那會攝走他們的靈魂。她又具體地向土著首領講授起照相機的原理。土著首領幾次想插話都找不到機會。

最後,女社會學家覺得足以使土著人息怒時,才讓土著首領說話了。

但土著首領笑著說:“那些孩子嚷嚷是在告知你,你忘了打開照相機的鏡頭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