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長期的封建禮教、男尊女卑,中國長久以來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製度。所以有錢有勢的人會有很多妾室。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黃宗羲曾寫過一篇專門批評專製君主的文章《原君》,其中有“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一句。大概中國古代的成年皇帝,很少有不淫蕩的,大都三宮六院,嬪妃成群。擁有最大權力的皇帝後宮佳麗數量足可組建一隻軍隊。所謂一夫一妻似乎永遠跟皇帝們無關。其實中國的幾百位皇帝中還真有一個一生隻娶一個妻子的皇帝,他就是明孝宗朱祐樘,其唯一的妻子就是張皇後。
明孝宗朱祐樘是明朝第九位皇帝,成化六年七月初三日出生(1470年),弘治十八年五月初七日因病英年早逝(1505年),享年36歲。他是憲宗皇帝第三子,生母孝穆紀太後。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憲宗逝世,太子朱祐樘即位,年號弘治。弘治一朝,名臣輩出,孝宗勤於政事,勵精圖治,使明朝再度中興盛世。後來人們把孝宗統治時期稱讚為“弘治中興”,孝宗去世後,上廟號孝宗,諡號達天明道純誠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弘治十八年十月,孝宗被葬於明十三陵的泰陵。
明孝宗皇後張氏,是興濟(今河北滄州市北)人。按照明代中期以後選皇後的製度,皇後一般都出身於平民之家。張氏的父親張巒是一個秀才,以張氏出身於這樣的讀書人家庭,家教自然還可以。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二月初六日,張氏與時為皇太子的孝宗成婚。同年的九月,張氏被正式立為皇後。晚明學者黃景昉說:“時張後愛最篤,同上起居,如民間伉儷然。”皇帝、皇後像民間的夫婦一樣,每天一同起居。這在封建皇帝的私人生活中,是很少見。
身處粉黛成群的後宮中,孝宗這樣的情形的確讓人費解。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
第一,孝宗本人性格溫和,而且又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對於男女之事沒有特別強烈的興趣。
第二,孝宗幼年為避萬貴妃的迫害,6歲以前一直是秘密養育於宮中的安樂堂內。他對於嬪妃之間的爭寵吃醋,以及隨之而來的宮闈鬥爭,可謂有切膚之痛。所以,這可能是他不願有過多嬪妃的另一個原因。
第三,張後本人的性格也許較為活潑,對孝宗有足夠的吸引力和約束力。史稱張後“驕妒”,從後來她在政治鬥爭中扮演的角色來看,張後確實絕非庸常之輩。
第四,大臣謝遷的勸諫。因為謝遷勸諫皇帝不要過快納妃,後來選妃的事雖屢經大臣提起,卻都沒有得到孝宗的同意。應該說孝宗本意就不想納妃,所以才順水推舟,采納了謝遷的意見。同時,又以此為借口,不再納妃。
因此,成化二十三年開始成為太子妃的張氏,非但在同年孝宗即位後正式成為皇後,而且集專寵於一身,直到孝宗去世。
《明史》讚曰:明有天下,傳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稱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仁、宣之際,國勢初張,綱紀修立,淳樸未漓。至成化以來,號為太平無事,而晏安則易耽怠玩,富盛則漸啟驕奢。孝宗獨能恭儉有製,勤政愛民,兢兢於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寧,民物康阜。《易》曰:“無平不陂,無往不複,艱貞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孝宗皇帝在政治上很有才能,但是他的個人品格也這麼好,可以說是皇帝之中絕無僅有的好人了。
“格言”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孔子晉代出了一個有名的白癡皇帝——晉惠帝。
他有句白癡名言,在曆史上被曆代人唾罵嘲笑。
天下發生大的饑荒,很多百姓餓死了,晉惠帝聽說這件事後,問大臣:“百姓怎麼會餓死啊?”
大臣回答:“百姓沒有饅頭吃啊。”
晉惠帝奇怪地問:“沒饅頭吃,為什麼不吃肉糜呢?(何不食肉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