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3章 為什麼說植物吃空氣生存?(1 / 1)

因為光合作用依賴二氧化碳

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植物和動物,小動物吃草,大動物吃小動物,這是自然的真理。然而,植物吃什麼?我們總見植物紮根於泥土中,難道它們吃泥土生存嗎?

植物依靠什麼生存,經曆了幾百年的探索。最先在1627年,荷蘭人範·埃爾蒙做了盆栽柳樹稱重實驗,得出植物的重量主要不是來自土壤而是來自水的推論。他沒有認識到空氣中的物質參與了有機物的形成。到了1771年,英國的普裏斯特利發現植物可以恢複因蠟燭燃燒而變“壞”了的空氣。他做了一個有名的實驗,他把一支點燃的蠟燭和一隻小白鼠分別放到密閉的玻璃罩裏,蠟燭不久就熄滅了,小白鼠很快也死了。接著,他把一盆植物和一支點燃的蠟燭一同放到一個密閉的玻璃罩裏,他發現植物能夠長時間地活著,蠟燭也沒有熄滅。他又把一盆植物和一隻小白鼠一同放到一個密閉的玻璃罩裏。他發現植物和小白鼠都能夠正常地活著,於是,他得出了結論:植物能夠更新由於蠟燭燃燒或動物呼吸而變得汙濁了的空氣。但他並沒有發現光的重要性。

直到1864年,德國的薩克斯發現光合作用產生澱粉。他做了一個試驗:把綠色植物葉片放在暗處幾個小時,讓葉片中的營養物質消耗掉,然後把這個葉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過一段時間後,用碘蒸氣處理葉片。結果,發現遮光的部分沒有發生顏色的變化,曝光的那一半葉片則呈深藍色。這一實驗成功地證明綠色葉片在光合作用中產生澱粉。

1880年,美國的恩格爾曼發現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氧是由葉綠體釋放出來的。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和卡門采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了“光合作用中釋放出的氧到底來自水,還是來自二氧化碳”這個問題,得到了氧氣全部來自於水的結論。20世紀40年代,美國的卡爾文等科學家用小球藻做實驗:用碳元素標記的二氧化碳供小球藻進行光合作用,然後追蹤檢測其放射性,最終探明了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轉化成有機物中碳的途徑,這一途徑被稱為卡爾文循環。

人類最終弄明白了光合作用的機理。現在我們說,光合作用是植物、藻類利用葉綠素,某些細菌利用其細胞本身,在可見光的照射下,將二氧化碳和水(細菌為硫化氫和水)轉化為有機物,並釋放出氧氣(細菌釋放氫氣)的生化過程。植物之所以被稱為食物鏈的生產者,是因為它們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利用無機物生產有機物,並且貯存能量。

植物依靠光照和空氣合成營養物質,植物吃空氣生存,這就是我們的結論。

“格言”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

——中世紀德國諺語斯威夫特有很多朋友,其中一個是英格蘭駐愛爾蘭總督的妻子卡特萊特夫人。

一天,他們在一起聊天,無意間,這位夫人讚歎起愛爾蘭的一切來。尤其說:“愛爾蘭大地上的空氣可真好。”

一聽此話,斯威夫特馬上作手勢懇求道:“夫人,看在上帝份上,請您千萬別在英格蘭講這句話。不然他們一定會為這空氣征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