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4章 為什麼蚯蚓沒有眼睛也能辨別光的強弱?(1 / 1)

因為它有感光細胞

蚯蚓是一種常見的陸生環節動物,我們在潮濕、疏鬆和肥沃的土壤中經常能看到它們的身影。蚯蚓身體呈圓筒形,為淡褐色,它的身體前段稍尖,後端稍圓,大多數體節中間有爬行時起固定支撐作用的剛毛。

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晝伏夜出,以畜禽糞便和有機廢物為食。蚯蚓可使土壤疏鬆,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進農業增產。蚯蚓白天以泥土中的有機物為食,夜間爬出地麵,取食地麵上的落葉。往往早上容易找到蚯蚓,這是因為蚯蚓會集中在上層土壤中活動,直到太陽出來之後,才一拱一拱地轉回地下深處。

仔細觀察蚯蚓,會發現它身體上沒有一處可以稱為眼睛的地方,為什麼蚯蚓能夠避強光、趨弱光,從早到晚隨太陽的升落轉換地方呢?其實,視覺是動物界的基本感覺之一,它是對光作出反應的一種能力。地球上對於光表現冷漠的動物頗為鮮見,甚至連沒有眼睛的原生動物也能區別黑暗與光明。

那麼,蚯蚓是怎麼看見的呢?

我們的祖先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記載了對蚯蚓的觀察研究。但是比較係統和科學地研究蚯蚓的,還是從19世紀的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開始。達爾文對蚯蚓的光感覺活動,做了許多有趣的實驗。他把蚯蚓放在容器裏,用顏色、形狀和大小都不同的幾種物體來試驗。結果,不論物體怎麼移動,都沒有引起蚯蚓的任何反應。於是達爾文認為蚯蚓是個瞎子。後來,他又將蚯蚓裝在一個盒子裏,在盒子的一麵穿一個小孔,讓光線從這個小孔透進去。經過幾小時以後,裝在盒子裏的蚯蚓卻爬到黑暗的一端去了。達爾文又用比較強的光來刺激地麵上的蚯蚓,結果發現,蚯蚓迅速地爬回洞裏去了。這樣,達爾文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蚯蚓雖然沒有眼睛,卻有感覺光的能力,這就叫做“不用眼睛的光感覺”。

到近代,動物學家的研究發現,蚯蚓的身體除腹部以外,其他各部分都有感覺光的器官——又稱光感受器。這些感受器在蚯蚓的口前葉和前端幾節分布較多,而後端較少——所以前端可以認為是蚯蚓的頭。因為光感受器含有感光細胞,所以它能辨別光的強弱,也能感覺極微弱的光線,比人還要靈敏。

但是,單純的感光細胞隻能分辨光亮,不能感知物體的顏色、大小、形狀。所以,嚴格地講,蚯蚓有點類似瞎子。它能感覺空間的明暗,但是不會知道周圍有什麼。實際上,在一片黑暗的泥土裏麵,蚯蚓大多是靠皮膚感知泥土震動,來觀察周圍情況的。

“格言”神龍失勢,與蚯蚓同。

——範曄蚯蚓一家這天很無聊。

小蚯蚓想了想,把自己切成兩段,打羽毛球去了。

蚯蚓媽媽覺得這方法不錯,就把自己切成四段,打麻將去了。

沒過一會,蚯蚓爸爸就把自己切成了肉末。

蚯蚓媽媽哭著說:“你怎麼那麼傻,切得那麼碎會死的。”

蚯蚓爸爸斷斷續續地說:“突……然……想踢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