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經在促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出台一係列國家戰略和基本製度,製訂了有關政策與措施,啟動了許多國家工程或平台。各地政府要積極推動國家戰略、製度和政策落實,積極利用國家行動推動當地經濟上台階。

由於各地經濟發展的曆史積澱、產業分工、企業競爭優勢以及地理區位、人才儲備、資本積累、市場發育等等因素的差別,各地經濟發展道路、模式、戰略、側重點和政策措施都不盡相同。各地情況不同,模仿別人的戰略難以成功。各地要根據本地資源和優勢,提出符合本地發展實際要求的工作思路,突出特色和差異化風格,不要相互抄襲和攀比,避免陷入相互戰略趨同和惡性競爭局麵。

這裏就地方政府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建議,都隻是一般性的建議,沒有針對特定對象,未必適合當地的特殊情況,各地結合實際情況加以本地化應用,或許有一定效果。

一、推動產業轉型、轉移與升級

我國傳統工業問題主要在於技術設備老化、技術工藝水平落後、自動化信息化和精細化水平不夠。我國政府需要以政策推動整體工業技術水平提升,在強化技術創新與技術成果轉化應用中刺激企業加快設備折舊、更新換代,上馬新技術平台。推動利用先進信息技術、自動化人工智能技術、循環工藝技術等改造傳統工業,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消耗與排汙。

我國東西部之間、沿海與內地之間、城鄉之間產業分布和發展不平衡。產業地區之間轉移既需要市場力量推動,也需要政府政策支持。內地政府在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上要積極出台政策吸引沿海企業投資,在土地、水、氣、電供應和稅費減免等方麵給予內資轉移投資不低於外商直接投資的優惠政策,在環境影響評估和節能減排等方麵一視同仁。內地省市要積極與沿海省市協調加強物流交通、通訊、金融等方麵聯係,降低內地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成本,提高內地省市參與國際分工的能力。引導內地企業積極與沿海地區企業加強配套,利用沿海企業在內地的投資、外包等活動構建完整的產業鏈。

由於我國長期工業技術發展滯後和創新能力較弱,我國在製藥、信息、新能源、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相對落後,在教育、衛生、金融、物流、廢棄物處理等服務業與發達國家差距明顯。我國需要加深改革,建立健全市場機製,發揮戰略性投資作用,利用政策推動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鼓勵有實力相關企業進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李京文,2008)。

二、調整產業與產品結構

我國傳統製造業僅僅是全球價值鏈的一個勞動密集的生產環節,缺乏堅強的研發設計和售後服務支持,在全球供應鏈中地位較低,我國沒有主動權。發達國家已經發展成熟的許多產業在我國仍沒有發展起來,我國產業分工結構不夠細密,產業地區分布結構也不盡合理,許多行業的產能過剩,也有許多行業供不應求,產品同質化問題嚴重。

我國需要全麵落後國家有關調整產業結構與產品結構的政策措施,運用政策引導企業加深專業化,專注核心業務,發展我國仍不發達的短線行業,鼓勵產業地區轉移,淘汰落後產能,引導企業依需求變化靈活改變產品設計,提高質量,增加檔次。

政策法規要明確規定生產者對商品質量所負擔的永久責任,無論已經出售或者將要出售的商品,出現質量安全問題完全要由生產者負責,構建質量安全追蹤體係,依法處理和補償。各地經濟司法要嚴格,發揮司法對經濟的支持功能。

三、加強技術創新與品牌發展

技術與品牌是我國經濟與發達國家經濟存在差距的核心問題。各地政府要深入貫徹國家科技規劃綱要,利用國家有關科技發展平台,運用國家科技鼓勵政策,以市場機製發揮地方科技要素積極性,聚集創新力量,在地方財政的研發投入、創新成果獎勵、知識產權申報資助、知識產權司法及行政保護以及創新人才在落戶、子女入學、科研項目申請、職稱晉升、職業發展等方麵給予支持。

近年我國科技創新能力有所提升,但整體上企業創新能力仍薄弱,政府要出台政策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與國內外行業領先企業加強研發合作,在重視原創性、基礎性技術創新基礎上積極開展技術模仿、學習、跟蹤、引進、吸收、消化和再創新,邊緣創新、模塊創新和集成創新要同時並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