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動物敢死隊(1)(3 / 3)

小豹和姍姍接受了嚴酷的訓練。如走獨木橋,鍛煉其平衡能力;被捆綁在不斷翻轉的木板上,以增強其抗暈眩本領;被捆在振動器上,鍛煉其承受模擬火箭發射時受到的強烈振動;被裝進小鐵箱裏,放在離心機中高速旋轉,在強大的離心力下培養小狗的堅強意誌;放在冰箱裏模擬高空環境,接受低溫訓練。此外,還要置身於刺耳的大喇叭下,讓其適應火箭發射時的噪聲環境。這一切,小豹和姍姍都挺過來了。

火箭要發射了。小豹搭乘的火箭裏裝有記錄小豹在飛行過程中的心電、血壓、呼吸和體溫等各項生理指標的磁記錄器;拍攝小豹在飛行中姿態的攝影機;生命保障係統中有自動供氧和自動調節二氧化碳濃度的裝置。小豹躺在一個托盤上,前麵裝了一個條件反射器,觀察小豹的反應。科學家考慮得非常周到,如果小豹需要“方便”,尾部就安有大小便收容器。

火箭升空了,到達了70千米的高度。地麵的跟蹤設備不斷收到傳回的各種信息。數據表明,火箭飛行正常,小豹也正常。小豹在飛行中的心跳平穩,表現很勇敢。小豹在失重狀態下眼睛睜得很大,表情顯得十分“尷尬”。它似乎在想:到底怎麼回事?我感覺暈暈乎乎的。

將近半小時,小豹乘著白色降落傘飄然而下,安全著陸。當科研人員小心翼翼打開生物艙的艙蓋,一眼看到小豹安然無恙地趴在托盤上,目光炯炯有神。專家取出托盤,鬆去小豹的安全帶,愛撫地把它抱在懷裏。小豹歡快地搖晃著尾巴,還大聲呼叫,似乎向主人述說這次遨遊的美妙經曆。過了半個月,姍姍也飛上了太空。

猴子宇航員

人類進入太空前,科學家將多種動物裝入運載火箭發射進入太空,其中包括各類猴子,如獼猴、食蟹猴、鬆鼠猴、豬尾獼猴等。科學家通過研究靈長類動物太空旅行的生物效應,了解人類太空飛行的可行性和科學原理。

1958年12月13日上午,一隻來自南美洲原始森林的幼小的鬆鼠猴戈多,來到美國佛羅裏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鬆鼠猴一般高30多厘米,重1.5千克,有一條長長的尾巴,可以纏繞在樹枝上。鬆鼠猴長著一雙大眼睛,一對大耳朵,十分惹人喜愛。由於猴子的解剖結構、對溫度的敏感性類似於人類,所以猴子最適宜執行太空試驗任務。

戈多是最早進入太空旅行的猴子。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計劃,戈多將乘坐運載火箭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火箭達到500千米的高度,然後沿著拋物線飛行2400千米,亞軌道飛行返回地球。

具有曆史意義的太空飛行開始了。戈多乘坐運載火箭升上太空,它穿著專門定製的太空服,帶著用於監測它健康的科學儀器。

戈多總共飛行了15分鍾,經受了8.3分鍾的失重測試。它以約16000千米/時的速度重新進入地球大氣層。這隻鬆鼠猴承受了比宇航員還要高的速度和強度。科學家高興地監測到,除了脈搏輕微放緩,戈多沒有受到太空失重和重返大氣層造成的不良影響。戈多似乎要告訴宇航員:我都能承受,你也一定可以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