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我國的海洋能資源(1 / 2)

一、我國的海洋能概況

海洋能源通常指海洋中所蘊藏的可再生的自然能源,主要為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潮流能)、海水溫差能和海水鹽差能。更廣義的海洋能源還包括海洋上空的風能、海洋表麵的太陽能以及海洋生物質能等。究其成因,潮汐能和潮流能來源於太陽和月亮對地球的引力變化,其他基本上源於太陽輻射。海洋能源按儲存形式又可分為機械能、熱能和化學能。其中,潮汐能、海流能和波浪能為機械能,海水溫差能為熱能,海水鹽差能為化學能。

近20多年來,受化石燃料能源危機和環境變化壓力的驅動,作為主要可再生能源之一的海洋能事業取得了很大發展,在相關高技術後援的支持下,海洋能應用技術日趨成熟,為人類在新世紀充分利用海洋能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我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有大小島嶼6960多個,海島總麵積6700平方千米,有人居住的島嶼有430多個,總人口450多萬人。沿海和海島既是外向型經濟的基地,又是海洋運輸和開發海洋的前哨,並且在鞏固國防,維護祖國權益上占有重要地位。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沿海經濟的發展,海島開發迫在眉睫,能源短缺嚴重地製約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商和華僑因海島能源缺乏,不願投資;駐島部隊用電困難,不利於國防建設;特別是西沙、南沙等遠離大陸的島嶼,依靠大陸供應能源,因供應線過長,諸多不便。為了保證沿海與海島經濟持久快速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尋求解決能源供應緊張的途徑已刻不容緩。

我國海洋能開發已有近50多年的曆史,迄今已建成潮汐電站8座。20世紀80年代以來,浙江、福建等地為建設若幹個大中型潮汐電站,進行了考察、勘測和規化設計、可行性研究等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總之,我國的海洋發電技術已有較好的基礎和豐富的經驗,小型潮汐發電技術基本成熟,已具備開發中型潮汐電站的技術條件。但是現有潮汐電站整體規模和單位容量還很小,單位千瓦造價高於常規水電站,水工建築物的施工還比較落後,水輪發電機組尚未定型標準化。這些均是我國潮汐能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其中,關鍵問題是中型潮汐電站水輪發電機組技術問題沒有完全解決,電站造價有待降低。

我國波力發電技術研究始於20世紀70年代,80年代以來獲得較快發展,航標燈浮用微型潮汐發電裝置已趨商品化,現已生產數百台,在沿海海域航標和大型燈船上推廣應用。與日本合作研製的後彎管型浮標發電裝置,已向國外出口,該技術屬國際領先水平。在珠江口大萬山島上研建的岸邊固定式波力電站,第一台裝機容量3000瓦的裝置,1990年已試發電成功。“八五”科技攻關項目總裝機容量20000瓦的岸式波力試驗電站和8000瓦擺式波力試驗電站,均已試建成功。

總之,我國波力發電雖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微型波力發電技術已經成熟,小型岸式波力發電技術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但我國波浪能開發的規模遠小於挪威和英國,小型波浪發電距實用化尚有一定的距離。

潮流發電研究國際上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主要有美國、日本和英國等進行潮流發電試驗研究,至今尚未見有關發電實體裝置的報導。

我國潮流發電研究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首先在舟山海域進行了8000瓦潮流發電機組原理性試驗。20世紀80年代一直進行立軸自調直葉水輪機潮流發電裝置試驗研究,目前正在采用此原理進行70千瓦潮流試驗電站的研究工作,在舟山海域的站址已經選定。我國已經開始研建實體電站,在國際上居領先地位,但尚有一係列技術問題有待解決。

二、我國的海洋能發展現狀

1.潮汐能發電技術進展及項目。潮汐發電是海洋能中技術最成熟和利用規模最大的一種。

全世界潮汐電站的總裝機容量為265兆瓦。我國為5.64兆瓦,詳見下表。

中國主要潮汐電站表

站名潮差(米)容量(兆瓦)投運時間

江夏5.13.21980

白沙口2.40.641978

幸福洋4.51.281989

嶽浦3.60.151971

海山4.90.151975

沙山5.10.041961

瀏河2.10.151976

果子山2.50.041977

我國是世界上建造潮汐電站最多的國家,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先後建造了近50座潮汐電站,但據50年代初的統計,隻有8個電站仍正常運行發電。江廈電站是中國最大的潮汐電站,目前已正常運行近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