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廈電站研建是國家“六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總投資為1130萬人民幣,1974年開始研建,1980年首台500千瓦機組開始發電,至1985年完成。電站共安裝500千瓦機組一台,600千瓦機組一台和700千瓦機組3台,總容量3200千瓦。電站為單庫雙作用式,水庫麵積為1.58×106平方米,設計年發電量為10.7×106千瓦時。1996年全年的淨發電為5.02×106千瓦時,約為設計值的一半。其原因主要是機組運行的設計狀態與實際狀態有差別。同時,機組的保證率、運行控製方式等也都需要提高。但江廈電站總體說是成功的,為中國潮汐電站的建造提供了較全麵的技術,同時,也為潮汐電站的運行、管理和多種經營等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潮汐發電的關鍵技術包括潮汐發電機組、水工建築、電站運行和海洋環境等。我國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建的潮汐電站技術水平相對較低,但江廈電站屬技術上較成熟的電站。
“八五”期間,在原國家科委重點攻關項目的支持下,還開展了相關技術設備的研究開發,如全貫流機組的開發和燈泡貫流機組的改進。總的說來潮汐發電機組的技術已基本成熟。
2.波浪能利用的研究進展與主要項目。我國是世界上主要的波能研究開發國家之一。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主要對固定式和漂浮式振蕩水柱波能裝置以及擺式波能裝置等進行研究。1985年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開發成功利用對稱翼透平的航標燈用波浪發電裝置。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有60~450瓦的多種型號產品並多次改進,目前已累計生產600多台在我國沿海使用,並出口到日本等國家。“七五”期間,由該所牽頭,在珠海市大萬山島研建了一座波浪電站並於1990年試發電成功。電站裝機容量3千瓦,對稱翼透平直徑0.8米。“八五”期間,在原國家科委的支持下,由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和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洋技術所分別研建了20千瓦岸式電站、5千瓦後彎管漂浮式波力發電裝置和8千瓦擺式波浪電站,均試發電成功。
“九五”期間,在科技部科技攻關計劃支持下,廣州能源研究所在廣東汕尾市遮浪研建100千瓦岸式振蕩水柱電站,2000年建成發電。同時,由天津國家海洋局海洋技術所研建的100千瓦擺式波力電站,已在1999年9月在青島即墨大官島試運行成功。
3.海洋溫差能利用技術的進展與主要項目。2002年台灣電力公司曾計劃將第3和第4號核電廠餘熱和海洋溫差發電並用。經過4年的調查研究,確定台灣東岸及南部沿海具有開發海洋熱能的自然條件,並初步選擇花蓮縣的平溪口、石梯坪及台東縣樟原等三地做廠址,並與美國進行聯合研究。
1995年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開始對溫差利用中的一種“霧滴提升循環”方法進行研究。這種方法的原理是利用表層和深層海水之間的溫差所產生的培降來提高海水的位能。據計算,溫度從20°C降到7°C時,海水所釋放的熱能可將海水提升到125米的高度,然後再利用水輪機發電。該方法可以大大減小係統的尺寸,並提高溫差能量密度。1998年,該所在實驗室實現了將霧滴提升到21米的高度記錄。同時,該所還對開式循環過程進行了實驗室研究,建造了兩座容量分別為10瓦和60瓦的試驗台。
4.海流能的研究進展。世界上從事海流能開發的主要有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意大利和中國等。20世紀80年代末,舟山的何世鈞先生曾進行過海流能開發研究,建造了一個試驗裝置並得到了6.3千瓦的電力輸出。20世紀90年代初,哈爾濱工程大學開始研究一種直葉片的新型海流透平,獲得較高的效率並於1994年完成60瓦模型的實驗室研究,之後開發出千瓦級裝置在河流中進行試驗。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開始計劃建造海流能示範應用電站,在“八五”、“九五‘”科技攻關中均對海流能進行連續支持。目前,哈爾濱工程大學正在研建75千瓦的潮流電站。意大利與我國合作在舟山地區開展了聯合海流能資源調查,計劃開發140千瓦的示範電站。
5.鹽差能的研究進展。中國西安冶金建築學院於2002年對水壓塔係統進行了試驗研究。上水箱高出滲透器約10米,用30千克於鹽可以工作8~14小時,發電功率為0.9~1.2瓦。鹽差能開發的技術關鍵是膜技術。除非半滲透膜的滲透流量能在目前水平的基礎上再提高一個數量級,並且海水可以不經預處理,否則,鹽差能利用難以實現商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