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喜歡用詩來作為傳遞信息的工具,除了用詩句直接傳遞信息之外,還有把詩作隱語或密碼用的。
北宋時期,遼和西夏已經十分強大,他們頻頻進犯中原。為了竊取北宋的軍事情報,贏得戰爭的勝利,便常常派遣間諜潛入中原,刺探各種情報。當時的軍機要件,大都是派心腹直接投送的。當時的軍事著作家曾公亮注意到軍事通訊工作中保密的重要性,指出泄密的危害,因而要求加強保密措施。他認為舊的軍事通訊技術有嚴重缺點:“舊法軍中啟事,若以文牒往來,須防泄漏;以腹心報事,不惟勞煩,亦防人情有離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曾公亮設計了一種保密技術,即編製了一種特殊的通訊密碼表,保存在他編纂的《武經總要》一書中。其所用的解密碼的密鑰竟是一首唐詩。
曾公亮所用的方法是:將軍中常用的40個軍事術語,分別編為相應的數字代碼。例如:1.請增兵;2.請增糧;……
40.被賊圍。
等等。再選定一首沒有重複字的五言律詩(三言8句,共40個字)作為密鑰。大將軍率兵出征時,主帥便發給他一個密碼本,即40個軍事常用術語的代碼,又發給他一首沒有重複字的五言律詩作為解碼的密鑰。例如,下麵這首唐詩就可作為解碼的密鑰:八月湖水平,含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假如統兵大將的糧草已經不多,急需後方增糧。這時他可在密碼本上查出“請增糧”的代碼是2,唐詩中的第2個字是“月”。於是,他可馬上編發一道嵌有“月”字的普通公文,並在“月”字上加蓋他的印章,以表示此字是關鍵。公文到達後,統兵主帥立即從密碼本上查出統兵大將的意圖。
這種通訊的保密方式很好。因為40個常用軍事術語,可以按任意的)順序隨便編排,五言律詩又多得“不計其數”,隻要主帥和大將之間的密碼本和密鑰不落入旁人之手,以當時的科技水平而言,這種密碼幾乎是不可能破譯的。
隨著時代的進步,現代通訊技術多采用數據通訊。而詩與數據也有非常密切的聯係哩。
例如,舊體詩詞都有一定的平仄格式,平仄指的是兩種不同的聲調,是詩詞格律中最基本的要素。古典詩詞中的近體詩,每句詩中各字的平仄都有明確的規定。它們是按照字的不同聲調相互協調搭配而成的,是為了造成詩的節奏、旋律、表現出詩的音樂美。
例如杜牧的七言絕句《題烏江亭》一詩,他用的是這樣一種平仄格式:勝敗兵家事不期,——仄仄平平仄仄平包羞忍恥是男兒,——平平仄仄仄平平江東子弟多才俊,——平平仄仄平平仄卷土重來未可知。——仄仄平平仄仄平
項羽兵敗,自刎烏江之後,曆代文人同情項羽的頗多,認為項羽如能回到江東,或偏安一隅,或卷土重來,事情還難以預料。杜牧的這首詩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但是宋朝的王安石,則以他政治家獨特的眼光,認為項羽在垓下失敗以後,大局已定,無可挽回。即使回到江東,也已失去民心,再沒有人肯為他賣命了。王安石也寫了一首《烏江亭》,對杜牧反唇相譏:百戰疲勞壯士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原一敗勢難回。——平平仄仄仄平平江東子弟今雖在,——平平仄仄平平仄肯與君王卷土來?——仄仄平平仄仄平
兩位詩人的觀點不同,可他們使用的平仄格式卻完全一樣。
大凡是有某種結構或規律的東西,就有數學的用武之地。對於近體詩的平仄格式,我們也可以將它轉化為數學對象。如果我們用1代表“仄”聲,用0代表“平”聲,那麼,上麵所涉及的這兩首七言絕句的平仄格式,就轉化為下麵的形式:1 1 0 0 1 1 00 0 1 1 1 0 00 0 1 1 0 011 1 0 0 1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