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將多兵眾,不可以敵,使其自累,以殺其勢。在師中吉,承天寵也。利用計策使得兵多將廣的敵人自相消耗,有時候,這樣事兒就像有上天保佑你一樣,當然了,連保佑的話都出來了,說明連環計已經是下下之策了,作為“三十六計”的倒數第二個計策,在實力上遠遜敵人的情況下,隻有不斷的采用各種計策削弱敵人,說得直白一點,如果你將前麵的所有計策都用一遍,不斷的重複使用,那麼這就叫做連環計,並不是特指某一個策略,而是很多計策的一個總稱罷了。不論是《三國演義》中周瑜在“赤壁之戰”采用的一係列計策,還是王允為了幹掉董卓所使用的都是連環計。我們今天還是再次講解一則南宋時期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南宋偏安一隅,不思進取,而且有著明顯重文輕武的傳統,所以武將在南宋時期是吃不開的,就連嶽飛、韓世忠等人的命運都是如此的不堪,更別說其他人了,當然了,很多時候,事情總是有例外的,畢再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畢再遇的運氣不錯,主要生活在宋孝宗時期,作為南宋時期唯一還算靠譜的皇帝,宋孝宗無論是在北伐問題還是民生政治上都搞得不錯,而且還為嶽飛平了反,曆史上這個時期成稱為“乾淳之治”。畢再遇的父親當年就是嶽飛的一名部下,後來畢再遇子承父業,也從軍入伍,開始戎馬生涯。當時與金國征戰,南宋始終處於劣勢,這倒不是說南宋人不努力,這有幾個方麵的原因,除了政治上的因素,地理上的製約不容忽視,俗話說得好,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南宋想要北伐,必然要在華北、中原地區與金人戰鬥,這些個地方都是平地,騎兵最重要,南宋最差的就是騎兵,畢竟南方不產戰馬,而且南方人普遍身材短小,臂力不行,這馬戰幾乎都是打一次輸一次,嶽家軍這樣的異類不要當成普遍現象。所以,隻要打出去,南宋軍隊敗多勝少,但是為什麼金國也很難解決掉南宋呐,因為到了南方,水網密布,還有長江天險,水軍就成為了關鍵,南方人擅長的是這個,而習慣了北方的旱鴨子們也受不了,這就是為什麼曹操南下也會失敗,水土不服嘛。金人加之不習慣水戰,打一次輸一次,所以這就進入了一個戰略平衡階段。從曆史的大勢來看,想要從南方統一北方是相當艱難的,也很少有成功案例,除非有極強的騎兵軍事統帥,這對於漢族人來說太難了,其中的典範就是南宋的嶽飛,明初的徐達、常遇春。如果想要從北方南下統一中國,還是相對容易的,自古以來有三條路可以走,其一就是進入SX南下漢中,進入SC再沿著長江順江而下,西晉滅亡東吳,唐朝搞掂蕭銑走的就是這一路。其二,從中原腹地切下,南下瀟湘之地,基本就是進入HB的荊州地區,這也是一種作戰方式,曹操當年南下就是這條路。第三就是繞道SD攻擊徐州,這樣切入江南腹地,清軍南下走的是這條路,怎麼說呐,這些選擇沒有對與錯,隻和當時的形勢相關,成功了的都是合理的,成王敗寇而已。說了這麼多,扯得有點遠,我們再次回到畢再遇的話題,他麵臨的就是上麵講到的窘境,那麼他是采用什麼樣的戰術呐?我稱之為“撒豆成兵”、“懸羊擊鼓”以及“回馬槍”,注意,上述三個是連起來用的,這就是連環計。畢再遇在一次戰鬥中被數倍於己的大軍包圍,如果直接突破也可能逃出去,但是勢必會造成難以估量的後果,為了麻痹敵人,畢再遇每天夜晚都命人找來大鼓進行敲打,搞得對麵金軍非常的疲憊,休息也休息不好,進攻又發現畢再遇的大營搞得跟鐵桶陣一樣,隻能齜牙咧嘴的罵,就這樣,天天搞這個,搞得大家心煩氣躁,直到好多天之後,金軍發現對方大營中的鼓聲越來越衰弱,最終沒有了,就索性衝入了他的大營,一看,早都沒人了,人去營空,之所以還能一直聽到鼓聲,那是畢再遇搞的鬼,他將好多隻山羊綁在梁上麵,旁邊放置有一盆清水,羊渴了還能喝到水,然後在羊腿可以觸及到的地方放了幾麵大鼓,羊被綁著難受,就不停的蹬腿,這樣就發出來鼓聲,最後,鼓聲停止了,那是因為這些羊沒吃的,最終餓死了,但是畢再遇利用這難得的時間,早已逃之夭夭,這就是曆史上非常著名的“懸羊擊鼓”。逃掉的畢再遇不久再次遇到了金國精銳騎兵的追擊,在逃跑的過程中,他命令士兵將炒熟的、香味很濃的豆子撒到敵人追擊的道路上,關鍵是他這豆子是巴豆,追了一夜的敵軍戰馬聞到這麼香的豆子,那真是怎麼打都不走了,都停下來吃豆子,這巴豆吃了之後,馬兒渴得不行,就去喝水,懂的人都知道,這是要拉肚子的啊,隨後不久,眼瞅著已經不行的金國騎兵隊伍,畢再遇再次殺了一個回馬槍,將人家打得大敗,俘虜了不少軍馬與士兵,這就是“撒豆成兵”與“回馬槍”故事,合理利用手裏的資源,化被動為主動,環環相扣,最終獲得成功。
這一連串的計策使得畢再遇再次獲得勝利,他總是能化被動為主動,尋找合適的戰機,當然了,如果畢再遇僅僅隻有這些小聰明也不可能被稱為一代名將了,他在數次硬仗中也打出了自己的水平,證明自己絕非浪得虛名,成為南宋數一數二的軍事統帥。
謝謝閱讀,我們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