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敗戰計(6)—— 走為上計(1 / 3)

原文:全師退敵。左右無咎,未失常也。這一計策已經是我們“三十六計”的最後一計了,原文的意思是說打不贏,全軍退走,暫時避敵鋒芒未嚐不是一種不錯的戰略選擇,畢竟保存實力才能下次再戰,這並不是什麼丟臉的事兒。實際上,沒有打過敗仗的將領是沒有的,項羽一世英名,也有敗走烏江,麥克阿瑟在“二戰”以及朝鮮戰爭都遭遇了數次失敗,但是這些並不妨礙他們成為一代名將。為了保存實力,有時候不得不選擇趕緊溜掉,保留有下次東山再起的機會,舉個例子,“鴻門宴”時的劉邦就是如此,很顯然,項羽等人已經準備要剁他了,此時不走更待何時,那麼今天,我將講述民國時期的一次經典例子。

毛主席曾經在“長征”結束之後說過一段非常著名的總結:“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這是主席事後談到長征意義的時候講述的上述幾句話,我想說的是,長征幾乎是無奈之舉,又是必然的選擇。在講述這件事的發生之前,我先談一點自己對於從古代到民國時期,數次農民起義成功、失敗的經驗教訓。在談到這個觀點的時候,我是不會考慮該起義的正義與否的,擯棄所謂的政治考量,純粹從技術層麵來看問題,這樣會相對嚴密與真實。實際上道理沒有你想的那麼複雜,農民起義想要成功必須要有兩點,其一:必須要有嚴密的組織結構並有思想進行持續不斷的洗腦;其二:不能呆在同一地方不動,坐等挨打,因為當時的合法政府可以從全國調集兵源與物資圍剿,在能夠有足夠勢力抵抗政府之後才能選擇性占據一地,一上來就趴著窩不走,必然死路一條。

曆史上,太平天國的成功與失敗都是源於此,成功在於有拜上帝教作為思想工具,讓老百姓從思想上有盼頭,比如“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這樣的宣傳還是急劇煽動性的,戰略上,早期從金田起義開始,一路打仗,邊打邊走,打完一地,該地打散的老百姓失去土地與房屋,無法生存隻能跟隨大軍攻打下一處,這裏麵有幾大好處,除了軍隊數量越來越大之外,將領也在實戰中越打越有經驗。當然了,最後他們發生了內訌,占住江淮之地不走,坐看清廷修建江北大營等,最終失敗,符合上述兩條。李自成與黃巢兩次起義均是因為沒有嚴密的思想體係,軍隊一盤散沙,軍紀非常的差,甚至與土匪無異,失敗幾乎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再來看朱元璋,他的成功得益於有紅巾軍的明教作為思想工具洗腦,而他的戰略又非常高明,所謂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為其贏得了緩衝時間。成功者在獲得一定資源之後如果開始嚴肅軍紀,考慮百姓的實際利益,也有嚴密的思想工具,那麼成功是可以企及的,但並不代表就能一定成功。

廢話講完了,我們開始講正題吧,我們偉大祖國的成功正是因為有嚴密的組織結構,這就是我們的黨,有很好的思想體係,這就是傳說中的******思想,也有邊打邊走的戰略,這就是長征,雖然是被逼無奈,卻歪打正著。在革命中期之後,黨的領導層非常注意照顧底層老百姓利益,紅軍的軍紀非常好就是明證,總之,所有的因素造就了我們的成功,接下來我隻分析“長征”的始末。從1930年年底開始,******的國民政府對蘇區紅軍開始了“圍剿”,我們後來把這一係列的事件統稱為“五次反圍剿”。從第一次到第三次,中央紅軍均是由******、朱德指揮,成功瓦解了敵人的攻勢,到“第四次反圍剿”的時候因為內部鬥爭,******已經失去了權利,而朱德與******依然讓******铩羽而歸,此時已經到了1933年。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在不到四年的時間內,紅軍經曆四次大規模的戰役,實際上無論是當地的戰略資源還是兵將的士氣都受到了極大地影響,大家想想,首先,紅軍蘇區當時的麵積很小,而且都是山區,並沒有過多的資源可以支撐這麼多次大型戰役,其二,高級將領們也開始嘀咕,這什麼時候是個頭啊,******可以調集全國的資源與部隊反複進攻,可以預見的未來,失敗是不可避免的,雖然在這四年,大家采用遊擊戰術可以獲得迂回的空間,那是因為******沒有預料到紅軍如此的頑強。1933年9月開始,******調集了一百萬大軍,他的目的非常明確,你不是喜歡遊擊戰嗎,遊擊戰奏效有一個大前提,得有可以迂回穿插的空間,******不再給與這樣的空擋,一百萬大軍,用於中央蘇區就有五十萬,步步碾壓,逐步縮小,實際上,就算是大羅金仙也沒轍,麵對什麼都不如敵人的情況,紅軍高級將領百愁莫展。此時掌權的是德國人李德與共產國際代表博古,他倆一是不了解紅軍戰術的優劣,二是也沒有更好的辦法,說句良心話,雖然這二位是反麵教材,但,個人認為******此時回來辦法也不多,可以肯定的是紅軍的損失應該不會這麼大。李德畢業於正規軍事院校,學習的是西方那一套傳承上千年,麵對麵對砍的戰術,說白了就是大規模陣地戰,這個戰略戰術就是與***軍隊打陣地戰,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絕不退縮,此計正中***下懷,所以到1934年10月的時候,紅軍損失慘重,根據地根本就扛不住了,中央被迫進行戰略轉移,換句不好聽的話,就是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了,沒轍了就跑唄,下次恢複了元氣再戰,無所謂什麼丟臉與怯弱,僅僅是一種戰略而已。實際上,回過頭去看,麵對如此局麵,其實應該早一步進行戰略轉移,遺憾的是最初領導人未能認識到局麵的嚴峻性,其次,大家確實也不知道該往何處去,你不能自認聰明的告訴大家,我們去陝北嘛,在通訊極度不發達的條件下,沒人知道當時全國是什麼情況,更不知道陝北什麼情況,陌生的地方也許更不適合生存,這是很多高級領導人需要麵對的。長征開始之後紅軍其實是分為三大部分的,第一部分就是中央紅軍,也叫紅一方麵軍,這一部分紅軍最初根本就不知道去哪裏,隻知道哪兒都不去就隻有死,從中央蘇區出發的時候大約還有接近九萬人,一路西行,第一道關卡,也是必須要跨過去的就是湘江,在河穀開闊地與數倍於己的***軍隊血戰,此戰過後,中央紅軍銳減到隻有三萬,不可謂不慘烈,如果中央紅軍還是按照既定計劃北上與賀龍、肖克的紅二、六軍團彙合無異於自殺,因為******等人已經識破了紅軍的企圖。這其中還得益於軍閥的自保心理,紅軍西行之路才不至於那麼的艱難,饒是如此,也是險死還生。此後的紅軍突然往南、往西進占GZ重鎮遵義,二戰婁山關,GZ軍閥王家烈被打怕了,再未有機會阻止紅軍在GZ進出,此後召開了決定性的“遵義會議”,******接過指揮權,再次東山再起,這就有了“四渡赤水”,完成了曆史上著名的“弓弦”與“弓背”戰術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堪稱經典。四渡赤水徹底打亂了***軍隊的既定部署,中央紅軍跳出了包圍圈,一路西行,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走雪山過草地,最終到達陝北。實際上,現在用這麼淺薄的文字簡直難以描述當時的艱難與困厄,尤其是川西的草原與雪山簡直是地獄一樣的存在,就在現在,就算使用當下最高端的戶外裝備,你都不見得能活著過得去,跟別論那時候紅軍戰士都是單衣草鞋。毫無禦寒裝備,全憑血肉之軀,喝一口辣椒水就上路,所謂精神的力量就是這樣。可能有人要問了,他們怎麼知道可以去到陝北呐?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