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滾滾殺來的海底坦克(1 / 1)

在坦克武器庫中有一種鮮為人知的“水下坦克”。這種水下坦克雖然冠以坦克之名,卻和傳統概念中的坦克模樣大相徑庭。

水下坦克最早披露於世是1982年。那一年9月末,距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以南約70千米的穆斯庫耶海軍基地附近海域,接連發現有不明水下物悄然闖入,但剛一捕捉到蛛絲馬跡,這一物體便蹤影皆無,全然不知去向。瑞典海軍立即展開大規模的搜索和追捕,先後投下了近40枚反潛深彈,結果卻一無所獲。對方似乎早已巧妙地避開聲波探測裝置和越來越嚴密的防潛網逃之夭夭。然而,水下怪物的“作案”手段並非十分高明,海底留下了兩條清晰的履帶痕跡,而且離此不遠處還有一條長長的溝痕。經有關專家分析判別:長溝痕乃一艘潛艇龍骨所致;履帶痕的“肇事者”隻好暫時定名為“水下坦克”。

無獨有偶。1984年8月,日本津輕海也出現了水下不明物,這決非偶然的巧合。瑞典和日本兩地相隔萬裏之遙,怎麼會有同樣一種怪物出沒於海底呢?而怪物所到之處又都是重要的海軍基地和海峽要衝。經多方分析甄別,人們都把視線集中到前前蘇聯身上。前前蘇聯海軍實力堪稱世界一流,然而其四大艦隊有三個出海口要直接受製於它國。一旦戰事爆發,有關國家進行水下、海麵、空中立體封鎖,不用說水麵艦艇,即使潛艇也將如甕中之鱉,難於出擊活動,唯有小型潛艇不受所限,它體積小巧,如再覆以反射波小的塗料,足可達到真正隱身的目的。事實上,日本在津輕、宗穀海峽等處及日本周圍海底,均設有水下測聲站,可“水下坦克”來去無蹤,如入無人之境,足見其隱身效果非同一般。

“水下坦克”究竟為何物,迄今為止,連長期追捕的瑞典海軍反潛部隊也隻略知一二。據稱,“水下坦克”長約5~20米,能搭乘2~4人。這種坦克上的武器不是魚雷,而是在艇外掛2個炸藥裝置(至少可裝2噸的高效炸藥,也可裝核炸藥,每個爆炸力為5000噸)。它們還有一手絕招:遇到緊急情況,能施放一種特殊的水下煙幕,致使水麵艦艇視覺受阻,聲納受幹擾。至於母艇回收“水下坦克”方式也很奇特。當遠航至某海區時,全部“水下坦克”裝在潛艇的艙內,以減少潛艇航行時的感應流。執行近距特殊任務時,“水下坦克”多被吸附在母艇甲板的磁力裝置上。

“水下坦克”的作戰用途極為廣泛,除可對指定區域進行實地偵察外,還可運送破壞特殊目標的蛙人,毀壞海底通信電纜等。此外,也能遙控深海作業機器人去掃除難以清掃的水雷。前前蘇聯有關專家甚至打算給“水下坦克”換上鈦合金外殼,以使其深海潛航和水下作戰能力更上一乘。

“水下坦克”的多次入侵攪得瑞典海軍一籌莫展、十分撓頭,但同時也給其不少的啟發。瑞典終於萌發了研製一種“魚雷坦克”的奇想。原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魚雷和坦克被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即在能自由行駛於海底的履帶戰車頂部,並列安裝4根魚雷發射管。這種“魚雷坦克”能潛至100米深的海底,行走自如,威力不小。這種別出心裁的武器之所以深得瑞典海軍青睞,是因為瑞典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在對抗登陸作戰中如果單憑岸防火力和航空兵是絕難應付的,必須使用火力較猛的兵器相配合方可全殲登陸之敵。但一般登陸艦艇吃水較淺,魚雷尤其是大型魚雷隻能“望艦興歎”,無能為力。況且敵大舉進攻時,僅由數量有限的快艇與潛艇發射魚雷也難以奏效。

“魚雷坦克”則不然,它潛伏於海底。通過車上微機,或經電纜,或經天線,或經聲納裝置接收指令,采用人工操作或遙控方式啟動魚雷,能神不知鬼不覺地突襲淺海水域的敵艦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