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戰列艦的誕生(1 / 2)

在17世紀之前,帆船上雖早已安裝了火炮,並設置了供射擊用的舷窗,但是舷炮的射擊仍十分笨拙。當時的火炮是從陸上移到戰艦上的,也安裝有木輪,因而發射時會產生很強的後坐力。為了製止艦載炮身的後坐,火炮往往被緊緊地固定在船的艙壁上,炮管則通過舷窗伸出船舷外,使得裝填彈藥十分困難,尤其是在激烈的海戰中,裝填彈藥簡直無法進行。

17世紀初期,艦炮射擊技術出現了一項重要革新,即用繩子來製止火炮後坐,這使得從炮門起,有很長一段炮身能夠留在船艙內,裝填炮彈變得簡單易行了。

1652~1678年,為爭奪殖民地和海上霸權,英國同荷蘭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海上戰爭。英國統帥是作戰經驗和謝練經驗極其豐富的將領羅伯特·布萊克,他根據以往的經驗和舷側炮戰船的作戰特點,確立了艦隊縱列這一戰術思想。1653年,英國海軍頒布了兩個在海軍史上具有曆史意義的文件,其一是《航行中艦隊良好隊形教範》,規定了在航行中保持良好隊形、指揮統一、完整的聯絡方法等重要內容;其二是《戰鬥中艦隊良好從形教範》,第一次作出了組成縱隊戰鬥隊形的規定。依據這一規定,作戰時將所有艦隻以一定的間隔排成千個縱隊,戰鬥時每次隻有一艘戰艦用舷側炮向敵艦射擊,其餘各艦迅速裝填彈藥。一艘艦射擊完畢後,第二艘進行射擊,一艘接一艘依次進行。這種隊形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舷側炮的威力。與此同時,指揮官可根據作戰意圖對秩序井然的隊形中的艦船實施有效的指揮,大大提高了戰鬥力。在此基礎上,英國海軍頒布了《艦隊隊列條令》和《艦隊戰鬥條令》,在海軍戰術上改變了以往海戰中無戰鬥隊形,以單艦格鬥、炮擊和接舷戰為主的混戰狀況,轉而采用縱列編隊、首尾相接、搶占敵艦上風、以炮戰為主的戰鬥手段。

正是這一時期,采用縱列隊形進行作戰的主力艦船被稱作為“戰列艦”。因為,隻有噸位較大、艦炮較多的艦船,才有充分的能力堅持在戰鬥隊列上。那時,英國按艦炮的數量將戰艦分成了6個等級:第一級90們炮以上;第二級80門~90門炮;第三級50門~80門炮;第四級38門~50門炮;第五級18門~38門炮;第六級18門炮以下。其中,前三級船在戰鬥編隊中適於作戰,因而歸人戰列艦。第四級為快速帆船或巡航艦,這些快速帆船可以說是巡洋艦的鼻祖,它們一艘隻有一層炮甲板,配備50門左右的火炮,這些戰船噸位小、火力弱,無力參加大型戰鬥,主要擔負巡邏、警戒、偵察、護衛等任務。

戰列艦是18世紀最傑出的武器,當時幾乎沒有一種武器能夠與之相比。最大的戰列艦可在1小時內連續發射30噸炮彈,且可持續數小時之久。如此強大的作戰能力令人驚歎,曆史學家們甚至稱它為“魔鬼的武庫”。

這一時期,戰列艦中最著名者為英國的“勝利”號,它於1759年開始建造,1765年下水,排水量2162噸,全長678米,寬153米,共有3根主桅杆,主桅杆高達615米,桅杆底部最粗處直徑達09米。3根桅杆的帆桁上共掛有36麵橫帆,所有帆的總麵積有16×104米2,滿帆時最高航速達10節。

“勝利”號上設有3層炮甲板,裝備102門鐵鑄加農炮,可發射54千克~144千克的炮彈。另外,船上還有兩門306千克炮彈的巨型短炮,這種被英國人稱為“粉碎者”而被法國人叫做“魔鬼炮”的短炮,專門用於抵近敵船射擊,威力巨大,兩門炮一次單舷齊射,便可發射出半噸重的炮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