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股熱情的推動下,錢伯斯獲準讓尤金·伊利駕駛飛機在重巡洋。艦“賓夕法尼亞”號上降落,飛行時間定於1911年1月18日,飛行地點在舊金山海灣。這次飛行是從海岸上起飛,在“賓夕法尼亞”號上降落,其飛行難度更大,危險性也更大。同時,對軍艦本身也相當危險。為此,伊利把自行車的內胎纏在身上作救生衣,在巡洋艦尾部上方安置了一塊長約36米、寬約96米的平台,平台從巡洋艦的主桅杆下麵一直伸到艇體之外。為了使飛機降落滑行時不至於衝出平台而掉入水中,故讓試驗在軍艦航行時進行,以使飛機降落於艦體之上時能利用逆風的風速控製飛機。同時,他們還在平台上橫向配置了雙道鉤索,每道鉤索兩端用50磅重的沙袋係住。當飛機從海岸起飛降落在艦船之後,這種古老的方法迫使降落的飛機在其向前滑行的同時降低速度。
1911年1月18日,在“賓夕法尼亞”號重巡洋艦上的飛行試驗終於開始了。這一天天氣很壞,由於風力大,“賓夕法尼亞”艦的艦長認為該艦所處水域太小,故臨時決定拋錨,讓艦尾迎風。可以這樣說,該艦長的這一決定是非常錯誤的,他給伊利帶來了更大的危險。好在伊利當時對這一危險的認識程度不足,他仍像平安無事一樣,駕機向“賓夕法尼亞”號開去,並在著艦前迅速降低高度衝向艦尾。在貼近平台的傾斜尾板時,他拉起飛機,迅速關閉引擎,由於飛機的衝力巨大,飛機輪子旁專門製作的鐵掛鉤隻掛住了後麵的11根攔阻索,在距平台前端僅9米的地方停下來。一個小時之後,伊利又駕駛飛機從這艘巡洋艦上起飛,安全降落在海岸上。
這次試驗的成功,引起了世界各國海軍的普遍關注,各海軍大國紛紛開始了類似的試驗。可以這樣說,這次試驗與首次試驗一起奠定了航空母艦作為一種新艦種的基礎。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潛艇的作戰威力日益顯露,由於飛機在反潛作戰中具有獨特的反潛作戰能力,使得飛機的作用和地位不斷提高,故此,航空母艦的正式改裝研究工作起步了。
由於美國部分高級將領強烈反對這項研究,使得美國已經取得的試驗成果未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英國海軍後來居上,不久就將一艘巡洋艦“競技神”號改裝成世界上第一艘以搭載水上飛機為主要使命的航空母艦。1918年,英國海軍將一艘巡洋艦的前、後甲板上的主炮塔拆除,鋪上跑道,以甲板中部的上層建築為界,艦艏的跑道供飛機起飛用,艦艉的跑道供飛機降落用,這是最早出現的由舊軍艦改裝而成的真正的航空母艦,它能裝載20架飛機。
由於飛機起飛跑道和降落跑道的分開鋪設,使得在一艘長度有限的航空母艦上,起飛和降落的跑道均顯得過於短小。經過多次試驗,英國海軍部決定將由客輪改建的“百眼巨人”號改裝成全通式飛行甲板,割去煙囪,改成裝在甲板邊緣下麵通向艦艉的水平排煙道,這樣,飛機的起飛和降落就方便多了。
1922年,美國海軍部終於力排眾議,把一艘運煤船改裝成美國第一艘航空母艦“蘭格利”號,該艦標準排水量1105萬噸,滿載排水量147萬噸,可載機30多架。
就在同年底,日本新建了一艘航空母艦“鳳翔”號,這是世界上第一艘直接設計和建造的航空母艦。“風翔”號於1919年開始設計,該艦的飛行甲板右舷裝有3個小煙囪,煙囪上裝有鉸鏈,飛機起飛時,3個小煙囪均可放倒。其火炮裝備很少,可載機26架。“風翔”號的出現,標誌著浩瀚的大海上,從此出現了初步具備現代航空母艦規模的“海上航空兵基地”。最初,“鳳翔”號航空母艦采用了島式上層建築,有兩部中線配置的升降機。1923年,經過試航後,日本人決定拆掉島式上層建築,以此得到平甲板。
早期的航空母艦隻配置了少量小型戰鬥機、偵察機和轟炸機,而這時航空母艦上所裝載的戰鬥機仍是陸基作戰飛機;飛機在甲板上起降都較困難,也較危險。不過,飛機畢竟能從艦艇上起降,航空母艦畢竟完成了其他軍艦難以擔負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