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分布即生物的地理分布。任何生物分類單位(種、屬、科或種以下的亞種、變種等)在地球表麵分布的範圍叫做它的分布區,不同分類單位的分布區大小和形狀差別很大,這既取決於生物本身的散布能力,也取決於它所遇到的外界條件;此外,還決定於曆史因素等。
生物的散布能力是由它的繁殖速度和它的散布方式決定的。凡產生種子或孢子多、繁殖快的,它的散布能力就大,低等植物往往產生驚人數量的繁殖體,它們的散布能力就比產生較少繁殖體的種子植物大得多。動物也是一樣,每窩仔僅數個的哺乳動物(靈長目、鯨目等),其散布能力遠遠不如大量產卵的昆蟲。風布和動物布與不利用外界能源的散布(重力散布、營養繁殖)方式相比,能到達的距離更遠。對於少數生物,水布也是遠距離散布的一種方式。在交通發達的現代,人類幫助某些生物的散布,其速度之快,所達距離之遠,超過其他動力。
限製生物分布的因素生物的本性是產生盡可能多的後代,占領盡可能大的地盤(分布區),然而由於外界條件的限製,它並不能實現這一本性。限製生物分布的外界因素來自兩方麵:環境影響;同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
一、環境影響
生物隻能生存於一定的環境條件範圍內。一般說來,氣候和土壤是決定植物分布的主要環境條件;大多數動物以植物為食或以其為蔽所,因此動物的分布往往與植物的分布相合。從赤道到極地和從沿海到內陸的氣候變化不僅伴隨著植物分布的改變,而且也伴隨著動物分布的改變。
有時分布區的外形不決定於氣候,而決定於基質。例如鹽生植物的分布與鹽漬土的分布相一致。
環境影響有時表現為明顯的“地理障礙”。例如,海洋對於絕大多數陸生生物是不可逾越的障礙,陸地對於水生生物也是一樣,所以許多生物的分布區以岸線為界。蘇伊士運河未鑿通前,地中海和紅海具有極不相同的動物區係,運河挖通後,某些紅海種的分布區延伸到地中海東部。
地形對於陸地棲居者來說也是重要的分布障礙,連續不斷的山鏈(例如喜馬拉雅山、秦嶺、天山、祁連山)對於生活在低海拔地區的種有如一堵不可通過的牆,因此山兩邊可以發現很多不同的種類。大型湖泊和河流有時也成為陸地棲居者通過的障礙。
二、同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
一個生物種的分布可能決定於同其他種的相互作用。例如有毒植物牛心樸子目前在鄂爾多斯一帶廣泛分布,這不僅由於它本身不為牲畜所吃,還由於該地區長期強度放牧,減少了其他植物對它的競爭壓力;各類針茅數量的日漸減少則是牲畜直接大量啃食所造成的。
一定植物群落常常成為某些動物分布的限製,特別是占領廣闊空間的群落,這種限製作用尤其顯著。例如,對於大多數熱帶森林動物來說,稀樹草原是它們分布的障礙,但同時熱帶森林也是稀樹草原棲居者分布的障礙。在這種情況下,障礙作用既是環境條件的改變,也是競爭的結果。
生物的局部分布
從小範圍看,生物個體分布在不同種之間差別很大,一般有3種基本類型:
一、均勻分布
個體間大致等距離分布,一些占域鳥和森林中的樹木表現為這種類型。中國北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中的白梭梭和美國索諾蘭沙漠中的巨仙人柱是這種分布的最典型代表。均勻型的產生往往是由於個體相互排斥,因而彼此保持一定距離。
二、聚集分布
個體成群或聚集分布。聚集型形成的原因有幾種:或者由於個體相互接近有利(如動物群);或者由於環境的不均勻性,有利於生物在某一部分存在而不利於在另一部分存在;或者由於繁殖的特性造成(植物的匍匐莖或根莖的無性繁殖)。大多數動物趨向於聚集型分布。土壤或森林枯枝落葉層中大多數節肢動物都成群或聚集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