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隨機分布
個體的分布是偶然性的。在特別一致的環境裏,生物自由選擇定居地點,這有利於隨機型分布的出現。例如在潮帶間的泥灘,某些蛤類通常呈隨機型分布。
生物的大範圍分布由於起源、曆史、生態要求和環境條件的差異,不同物種分布區的大小和外形極其多種多樣,但幾乎所有物種都在地球表麵占據不規則形狀的麵積。分布區形狀的不規則性在大多數情況下由環境特點所決定。
一、世界性分布區
指覆蓋地球大部分麵積的分布區。目和科的世界性分布較多。動物中的輪蟲類,種子植物中的菊科、禾本科、豆科和莎草科都具有世界性分布。屬和種隻有很少是相對世界性的。大約有20種左右種子植物可以歸入世界性分布,它們包括許多水生和沼澤植物,如浮萍、蘆葦、香蒲、水燭等。伴隨人類散布的雜草,有些也是世界性的,如早熟禾、薺菜、蒲公英、大車前等。動物中的家蠅和褐家鼠等的分布也遍及全世界。
環大陸和環海洋分布區指占據某一緯度範圍的陸地或海洋的分布區。包括環北極分布,如拉伯蘭苔草;北半球中緯環陸分布,如驢蹄草,茶藨子;泛熱帶分布,如棕櫚科植物、含羞草、馬錢子、羊蹄甲等;南半球高緯環陸分布,這是斷續分布,以某些古老類群的生物為特征,如原始導管植物,有爪綱以及科的等足目甲殼類。
二、特有分布區
與世界性分布相反,特有分布隻限分布於某一有限地域。特有分布區的麵積可能多種多樣,目、科、屬的特有分布區麵積一般較大,例如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和新幾內亞總起來形成單孔目的特有地域。
從進化觀點看,特有現象可能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進化過程的結果:
1.古特有種,或稱殘遺特有種,都是古老的物種,早先的分布區極為廣闊,後來由於氣候改變或由於適應力較強的其他種的競爭,其分布區逐漸縮小。所以古特有種大多處於消失的過程中。例如銀杏,在中生代三疊紀和侏羅紀時遍布全世界,在第四紀冰川期,中歐和北美的銀杏都已絕滅,隻在中國浙江天目山一帶還保存有野生種。所以銀杏目前的分布區(野生)很小,是古特有分布區。水杉在第三紀時也廣布於北半球,現在野生狀態的個體僅在中國湖北西部利川縣和四川東部萬縣的少數幾個地區能夠見到,也是古特有種。被隔離的山鏈往往是特有種集中的地方。例如在非洲撒哈拉山區的阿哈加爾山脈,特有種占植物的40%。
2.新特有種,或稱年幼特有種,是一類不久以前在局部地區產生的特有種。由於形成時間不久,往往隻達到亞種級。例如生活於不列顛和中歐湖泊中的一種淡水鮭魚鴉巴沙,在每一湖泊中都有不同形態的個體。在不久以前才與歐洲大陸分離的不列顛群島上,陸生動物中新特有種數目特別多。
三、替代分布區
從相鄰兩個區域的同樣生境起源,或從同一區域的兩個不同生境起源的兩個近緣分類單位相互取代的現象叫替代現象,它們的分布區是替代分布區。前一種情況是地理替代;後一種情況是生態替代。
巴拿馬地峽東岸和西岸動物區係的相互替代是海洋替代的極好例子。地峽大約在上新世開始形成,使兩岸相互隔開。目前許多魚和軟體動物可以相近形式成對出現,其中每一對中的一個出現在大西洋近岸水域,另一個就出現在太平洋近岸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