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生物分布(3 / 3)

四、間斷分布區

或稱不連續分布區。有些分類單位的分布區斷裂成幾個部分,並且彼此相距很遠。相似的或有密切關係的甚至相同的種出現在地球的不同部分,形成相互隔離的分布範圍,這樣的分布區叫間斷分布區或不連續分布區。間斷分布區有多種多樣的類型。例如,著名的第三紀殘遺植物鵝掌楸屬中,一種(即鵝掌楸)分布於中國南方,另一種(北美鵝掌楸)分布於北美東部,為洲際間斷。不僅鵝掌楸屬,整個木蘭族也是洲際間斷。

許多種具有北極-高山間斷分布,即它們的主要分布區在北極附近的凍原,但也出現在中緯度的高山上。例如對生葉虎耳草,既見於北極地區的低地,也出現在歐洲南部高山的高海拔生境。許多北極性的植物如高山唐鬆草、珠芽蓼、虎耳草、蘿蒂草等在中國西南高山也能見到。

特別令人驚奇的是兩極間斷分布(或稱雙極分布)。同一個屬的不同種,甚至同種,既出現在北極附近,也出現在南極附近,而中間地區卻沒有,例如岩高蘭屬主要具有環北極分布區,但又出現在南美的南端。海洋動物中也有雙極分布的例子,例如北極海參和南極海參。

關於造成間斷分布的原因曾有許多爭論。一種解釋是遠距離散布,特別是往返於南北半球之間的候鳥的遷徙,可能是傳布繁殖體的重要媒介。候鳥遷徙對解釋某些植物的兩極間斷分布有幫助,但不能解釋有些洲際間斷,如上麵談到的鵝掌楸在東亞和北美東部之間的間斷。為什麼同樣緯度、氣候條件相似的北美西部沒有鵝掌楸,這難以用候鳥遷徙解釋。有些人提出相似種在地表不同的和遠離的部分完全獨立地起源的假說,但很少證據能夠證明這點。普遍接受的假說是:相似的或遺傳上有關係的生物類型在過去必然來源於一共同祖先,從共同的起源中心向外侵移到它們所占據的地區,而目前分布區的不連續性是以後發生的環境改變——“障礙”造成的,這種障礙把它們目前占領的地區分開。例如,北極-高山間斷分布是由於在冰川期間北半球的冰蓋向南延伸到中緯度,覆蓋了歐亞大陸和北美的廣大地區。隨著冰川的南侵,原來分布在北極附近的許多植物也隨之分布到中緯度許多地方。後來間冰期來到,冰川北退,氣候變暖,它們就在氣候寒冷的高山頂部保存下來,形成目前的分布。

有些間斷分布很難從生物的繁殖能力、散布方式和生境特點等方麵圓滿解釋,必須考慮曆史因素。例如假山毛櫸屬目前的分布範圍是南半球的智利南端、新西蘭、澳大利亞、新喀裏多尼亞和新幾內亞,但非洲沒有。有人研究了這個屬的散布特征得出結論:它的種子不適於跳躍式散布,因而不能越過廣闊的鹹水海洋,它現在的不連續分布是岡瓦納古陸破裂產生的結果。韋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隨著新近板塊理論的出現已得到普遍承認。

按照大陸漂移說,大陸曾經是連接在一起的,後來逐漸裂開。在中生代的某個時候,全部世界的陸地組成兩塊大的大陸:勞亞古陸和岡瓦納古陸。勞亞古陸由現在的北美和歐亞大陸組成;岡瓦納古陸由現在的南極大陸、澳大利亞、南美、非洲和印度組成。這兩塊古陸中間隔著古地中海。後來勞亞古陸和岡瓦納古陸破裂成較小的部分。岡瓦納古陸的碎塊向外漂移開,就形成現在南半球的幾塊陸地。假山毛櫸是岡瓦納屬,它的分布限於岡瓦納古陸,雖然現在在南極大陸沒有假山毛櫸的分布,但南極大陸上有兩個地點發現了假山毛櫸的花粉化石,所以該屬今天的間斷分布應是岡瓦納古陸破裂的結果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