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走過夏天的“火焰山”(1)(2 / 3)

一年中最熱的節氣

大暑,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陽到達黃經120°。大暑是華南東部35℃以上高溫出現最頻繁的時期,也是西部雨水最豐沛、雷暴最常見、30℃以上高溫日數最集中的時期。

大暑前後,氣溫高是氣候正常的一個表現。較高的氣溫有利於農作物的灌溉,但是如果氣溫過高,則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

華南西部入伏後,光、熱、水都處於一年的高峰期,三者是促進農作物生長的良好氣候條件,但需注意防洪排澇。華南東部則因高溫、長日照,並有少雨相伴出現,所以不僅會限製光熱優勢的發揮,還會加劇伏旱對農作物的不利影響。因此要注意采取措施,趨利避害。

炎熱的大暑不僅是農作物生長的季節,同時還是茉莉、荷花盛開的季節。此時香氣沁人心脾、濃鬱芬芳,給人以潔淨清爽的享受。高潔的荷花,更是爭奇鬥豔,有“映日荷花別樣紅”之美稱。

小暑是防汛抗旱的警衛員

小暑為每年的7月7日或8日,為太陽到達黃經105°時。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但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沒到最熱的時候。這時江淮流域的梅雨天氣即將結束,盛夏開始,氣溫升高,並進入伏旱期;而華北、東北地區則進入多雨季節。

小暑節氣後,南方應注意抗旱,北方則注意防澇,全國的農作物都進入茁壯成長階段,應加強田間管理工作。

小暑開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後結束,東部淮河、秦嶺一線以北的廣大地區就將開始受到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雨季影響,降水明顯增加,且雨量集中;華南、西南、青藏高原也處於來自印度洋和我國南海的西南季風雨季的影響;而長江中下遊地區則一般為副熱帶高壓控製下的高溫少雨天氣,常常出現伏旱現象。

關於小暑節氣,民間有句農諺說:“伏天的雨,鍋裏的米。”這時出現的雷雨、熱帶風暴或台風帶來的降水對水稻等作物的生長有利,但對棉花、大豆等旱作物及蔬菜就會造成不利的影響。有的年份,小暑前後北方冷空氣勢力仍較強,在長江中下遊地區與南方暖空氣勢均力敵,出現鋒麵雷雨天氣。“小暑一聲雷,倒轉做黃梅”,小暑時節的雷雨就常是“倒黃梅”天氣的預兆。

悶熱的三伏天

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幾天,而三伏天則是一年中最熱的幾天,在中國民間諺語中被稱為伏邪,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說明這幾天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

三伏天的命名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在陽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間,按照我國古代流行的“幹支紀日法”,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所以劃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天幹的庚日,進入三伏天之後,都是很熱的,特別第三伏的10天是最熱的。

三伏天悶熱的原因

從氣象學來說,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熱帶高壓的控製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得天氣晴朗少雲,有利於陽光照射,地麵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入伏後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進入三伏,地麵積累的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就最熱。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天氣比較悶熱。

三伏天易發生中暑

如果長期處在高溫和熱輻射下,人體的體溫調節功能會發生障礙,水、電解質代謝紊亂,甚至造成神經係統功能的損害,這種症狀就稱為中暑。三伏天因為溫度比較高,人長期處在高溫狀態下容易造成體內水平衡的紊亂,而且這段時期的雨水多,比較悶熱,人的呼吸及機體的調節容易不平衡,所以人會發生中暑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