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水還有利於緩解冬天的旱情,使農作物受益。寒潮帶來的低溫,可大量殺死潛伏在土地中過冬的害蟲和病菌,從而減少病蟲害。寒潮還可能帶來風資源,為風力發電提供保障。
我國幅員遼闊,南方和北方氣候差異很大,一般而言,北方采用的寒潮標準是:24小時降溫10℃以上,或48小時降溫12℃以上,同時最低氣溫低於4℃;南方采用的寒潮標準是:24小時降溫8℃以上,或48小時降溫10℃以上,同時最低溫度低於5℃。這種寒潮是一種大範圍的天氣過程,在全國各地都可能發生,可以引發霜凍、凍害等多種自然災害。
春寒料峭的“倒春寒”
春天是一年中冷暖比較適宜的時候,但並不意味著“暖風熏得遊人醉”的感覺時刻都存在,因為“春寒料峭”足以“寒氣襲人”。
“倒春寒”形成原因
在春季天氣回暖的過程中,會遇到冷空氣的侵入,使氣溫明顯降低,常常造成初春氣溫回升較快,而在春季後期氣溫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氣現象,這種“前春暖,後春寒”的天氣稱為倒春寒。
在氣象學中,春季是氣溫、氣流、氣壓等氣象要素變化最無常的季節。進入3月,意味著春天的開始,這時候氣溫回升較快,真正的春天平均氣溫應該超過10℃。春天氣候多變,雖然在逐步回暖,但早晚還是比較寒冷的,冷空氣活動的次數也較為頻繁,長期陰雨天氣或頻繁的冷空氣侵襲,抑或持續冷高壓控製下晴朗夜晚的強輻射冷卻就造成氣溫下降,如果冷空氣較強,可使氣溫猛降至10℃以下,甚至會出現雨雪天氣,因此形成“倒春寒”現象。
“倒春寒”的危害
在中國的節氣諺語中有“春捂秋凍”之說,就是告訴人們,雖然春天已經到來,但是還應該注意穿衣,春季氣候的最大的特點就是乍暖還寒,因為春季日夜溫差較大;而且春季冷空氣活動頻繁,天氣變化較多。在中國,春季是由冬季風轉變為夏季風的過渡時期,其間常有從西北地區來的間歇性冷空氣侵襲,冷空氣南下與南方暖濕空氣相持,形成持續性低溫陰雨天氣。
這種天氣不僅會造成大範圍地區農作物受凍害的現象,而且對於人的健康是非常不利的,一冷一熱,溫差較大,老人和孩子以及體質較弱的人容易生病,尤其心腦血管病人,春季是發病的高危季節,要及時注意保暖,並進行適當的鍛煉。
冰是冬天裏的睡美人
冰是水結凍之後變成的,冬天的冰點點滴滴裹嵌在草木之上、湖泊或者河流中,結成各式各樣美麗的冰晶,如進入了琉璃世界,晶瑩剔透。
冰是水的凝結
冰是由水冷凝結成的無色透明的固體,溫度較低。一般而言,0℃以下的水才可以結成冰,當溫度下降到剛好0℃時,不會立刻結冰,在長期標準氣壓和恒溫0℃的情況下,會出現冰水混合現象。當溫度下降到0℃以下時,水分子運動速度急速降低,較長時間保持低溫,以極微速度運動的水分子以一定的方式較穩固地排列在一起,失去流動性,最終導致水變成冰。
冬天,氣象中出現的結冰現象就是因為氣溫低於0℃,不運動的水逐漸凝結而成的。
冰的千種風情
雖然冰是由水凝結而成,但是水並不是完全純淨的,也可能會有各種雜質,所以冰會形成各種形狀的晶體。有時因為附著的麵不同也會形成不同的姿態,所以小到冰花、冰掛,大到冰河、冰川都是冰的不同形態。
在氣象學中,冰雹就是一種冰。在對流雲中,水汽隨氣流上升遇冷會凝結成小水滴,隨著高度的增加溫度繼續降低,當達到0℃以下時,水滴就凝結成冰粒,並在上升運動過程中不斷吸附其周圍小冰粒或水滴而長大,直到變成固態冰粒從天上掉下來,就稱為冰雹。
冰掛又叫雨凇,是在特定的天氣下產生的降水現象,一般是冷空氣與暖空氣交鋒,而且暖空氣勢力較強的時候才會發生。從冰晶層掉下來的雪花通過暖層時融化成雨滴,之後進入靠近地麵的冷氣層時,雨滴便迅速冷卻,這些超冷卻的降水碰到溫度低於0℃的物體表麵時,便集聚起來布滿物體表麵,並立即凍結,凍結成毛玻璃狀透明或半透明的冰層。
冰川凝聚著地球的曆史
在七大洲的寒冷地區,分布著大片的冰川。長期的嚴寒使水不斷地結成冰,冰層不斷地堆積,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地理景觀,這些白茫茫的冰川裝點著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