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奇異的昆蟲耳朵(1 / 1)

蟬到底有沒有耳朵呢?有人曾做過一個實驗:將兩門土炮架在蟬正在唱歌的大樹下,炮響了,雷鳴般的炮聲讓人們震耳欲聾,可是蟬卻像沒聽見似的,照唱不誤,蟬好像是個聾子。其實蟬不是聾子,隻是它的聽力範圍與人的不一樣。昆蟲的耳朵不像人類的耳朵,它有各種各樣的外形,在身體上的位置也不固定,而最簡單的耳朵就是感覺毛了。這種毛狀聽器構造很簡單,內部隻有一個神經細胞與毛窩膜連接,當毛受到空氣震動或壓力而彎曲時,毛窩膜通過神經細胞傳至中樞神經,從而做出相應的反應。另一類耳朵叫鼓膜器,它有一個略凹入周圍體壁的橢圓形或圓形的鼓膜及數組由劍梢感受器組成的聽體,直接連接在鼓膜的內壁上或連接在與鼓膜相連的後生薄膜上。

昆蟲能夠發出和接受聲音信號的能力對人類有很大的啟發,科學家根據昆蟲的發聲和接受聲音的原理發展起一種防治農業害蟲的新方法——聲防法,這種聲防法即利用昆蟲能對聲音做出反應的特性,誘集或驅避某些種類的昆蟲以減少危害,目前這種方法並已獲得初步成功。

觸角上的耳朵

有些昆蟲的耳朵長在觸角上,我們所熟悉的螞蟻就是這樣。昆蟲耳朵中最靈敏的要算瓊氏器了,瓊氏器位於觸角梗節中,多數昆蟲用它來控製觸角的方位和活動,但雄蚊和豉甲的瓊氏器是用作聽覺器官的。按蚊雄蚊的瓊氏器約有3萬個感覺細胞,其靈敏度可與人耳朵比美,對350~550周/秒低頻率聲波的反應最為靈敏。

胸部上的耳朵

仰泳蝽的耳朵在胸部,鱗翅目成蟲的鼓膜聽器位於後胸或第一腹節上。夜蛾的聽器長在胸、腹部之間凹處,竟然能夠感受超聲波,這種能力使夜蛾能及時躲避蝙蝠的捕食,當蝙蝠出現時,其發出的超聲波早就通知了夜蛾,於是夜蛾急忙躲避起來。

腹部上的耳朵

蟬的耳朵長在腹部第二節附近,由比較厚的鼓膜和下麵的1500個劍梢感受器組成,當聲波傳到聽覺器上,再把信號送到腦子裏,蟬就聽到了聲音,但由於這些劍梢感受器像絲一樣延長,所能感受到的聲波很有限,因此蟬的聽力也很差。

蝗蟲的耳朵則位於第一腹節兩側,像半個月牙形的小坑裏有一塊鏡麵模樣的鼓膜,每個鼓膜下有60~80個感覺細胞。不過,蝗蟲休息時,兩個耳朵完全被翅膀蓋住了,這時它的聽力很遲鈍,隻有在展翅飛翔時暴露在外,接受聲音的能力才會更敏感。人們研究了蝗蟲所能接受的聲波後,已經可以用15000~20000赫茲的人工信號來招引蝗蟲發出鳴聲或起飛等一係列反應。

尾須上的耳朵

狡猾的蟑螂為什麼能夠在人們發現它的瞬間逃之夭夭呢?這是因為它的聽覺毛長在尾須上,在遇到危險時,其尾須的毛狀感受器給它報了警。這種聽覺毛就像一台高度靈敏的微波振動儀,能感受到頻率很低的聲波,它不僅能測到振動的強度,就連方向也能感受出來。

腿上的耳朵

蛐蛐、蟋蟀是可愛的鳴蟲,許多人用高價買來雕琢精美的葫蘆裝這小小的草間野蟲,就是為了能隨時欣賞其悠揚醇美的歌聲。這些鳴蟲自己是用什麼來傾聽彼此間的“歌聲”的呢?原來它們用來聽音的耳朵長在前足脛節上,這個耳朵是一個膜狀構造,稱為鼓膜聽器。螽斯、蟋蟀的聽器外形為卵圓形或縫隙狀,鼓膜裏有100~300個感覺細胞,可以很快接受到同種發出的召喚、求愛、交尾、攻擊、報警等聲音信號,從而做出回答。據測定,螽斯科一些屬聽器的最適頻率為1萬~1.7萬周/秒,蟋蟀的足聽器為700~5000周/秒,但它們能夠感受到的音波範圍要比最適範圍廣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