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植物生理麵麵觀(1)(2 / 3)

為了證實自己的假說,貝爾納從蘭花根上取得真菌小團,並將這些真菌小團分別放在營養凍膠上進行培養,形成類似黴菌的東西。與此同時,他在嚴格的消毒條件下對蘭花種子進行人工培養,但蘭花種子沒有發芽,後來他往培養基中加了一小塊“黴菌”,結果很有效,當真菌菌絲一進入種子裏,種子便開始萌發,幾個月後長出了正常的蘭花。這樣他第一次證明了蘭花種子萌芽時一定要有共生真菌才行。

那麼,除了蘭花以外,真菌對別的植物是否也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或者,由於它的介入會不會使某些重要的經濟作物豐產高產呢?法國另一位學者康斯坦丁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在法國阿爾卑斯山1400米高的山坡地同時種了(用種子而不是塊根)兩組馬鈴薯來了解真菌對馬鈴薯有些什麼樣的影響,這兩組馬鈴薯中一組是未施過肥但有各種真菌的處女牧地,另一組是沒有真菌的普通土壤地。結果第一組的馬鈴薯受重疊真菌的嚴重感染,高質量的塊根大豐收,而第二組的馬鈴薯卻連一個塊根都沒結,顯然,用種子栽種的馬鈴薯離不開共生真菌。

今天,真菌與植物相互依戀的麵紗正在一層層被揭開,但是科學探索永無止境,自然界仍有許多難以解釋的謎團等待科學家們去探索。

人們經常說紅花綠葉,為什麼花兒多數是紅的呢?從科學上講又有些什麼原理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生物學的角度入手。

萬紫千紅,大紅大紫,花青素在不同的酸堿反應中所顯示出來的顏色造成了花兒的多姿多彩。花和葉的細胞液裏都含有花青素,這些花青素是由葡萄糖轉化過來的,當花青素是酸性的時候,植物呈現紅色,酸性愈強,植物的顏色愈紅;當花青素是堿性的時候,植物呈現藍色,堿性較強,植物就可能呈現藍黑色,如墨菊、黑牡丹等;當花青素是中性的時候,植物則呈現紫色。

當然,花兒不僅僅有紅、藍和紫三種顏色。有些花兒就是黃的,如“戰地黃花分外香”的菊花、“金英翠萼帶春寒”的迎春花就呈現黃色。菊科植物除了黃花以外,還有很多開橙色的花。橙色與柑橘、南瓜等果實的顏色相似,而最典型的是胡蘿卜,所以表現這種色彩的色素,就被稱為胡蘿卜素。至於有些花兒呈現白色,那是因為細胞液裏不含色素的緣故。在植物界,還有些花兒會變色,例如菊花,萎謝之前微染紅色,表示它這時也含有少量的花青素了。變色的一個特殊例子是添色木芙蓉,早晨初開白色,中午淡紅,下午深紅,一日三變,愈開愈美麗。又如八仙花,初開白色微綠,經過幾天,變成淡紅或帶微藍,它不像添色木芙蓉那樣朝開暮落。至於一般的花,大都初開時濃豔,後漸淡褪。

此外,花兒的顏色還可以用物理學原理來解釋。太陽光經過三棱鏡折射,會分成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這七種顏色的光波長短不同,紫光波最短。酸性的花青素會把紅色的長光波反射出來,送入我們的眼簾,我們便感覺到是鮮豔的紅花。同樣,中性的花青素反射紫色的光波,堿性的花青素反射藍色的光波,胡蘿卜素有不同的成分,便分別反射黃色光波或橙色光波。白花不含色素,但組織裏麵含有空氣,因此會把光波全部反射出來。有的花瓣,表麵有較多的細微而排列整齊的玻璃球似的突起,看起來好像絲絨,能夠像金剛石那樣強烈地反射光線,這樣的花色彩就更為鮮豔,如有些月季花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