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兒呈現什麼顏色還有生理上的需要。光波長短不同,所含熱量也不同:紅、橙、黃光波長,含熱量多;藍、紫光波短,含熱量少。花的組織,尤其是花瓣,一般都比較嬌嫩。在一般情況下,紅、橙、黃花都生長在光照好的地方,反射含熱量多的長光波,才不致引起灼傷,有保護植物體自身的作用。藍花都生長在樹林下、草叢間,反射短光波,吸收微弱的含熱量多的長光波,這將有利於它的生長。白花也多陰性植物,有些夜間開放,反射了全部的光波,是另一種適應措施。自然界少有黑色的花,隻有少數的花偶然有黑色的斑點,這是因為黑色吸收全部的光波,會造成熱量過多,容易讓自身受到傷害。
從進化的觀點來看,花的顏色有一個自然選擇的過程。裸子植物的花是最原始的狀態,它們的花都呈綠色,而花藥和花粉則呈黃色。在光譜裏麵,與綠色鄰接的,長波一端是黃、橙和紅,短波一端是青、藍和紫,所以可以說,綠色是花色的起點,向長波一端發展,逐漸表現為黃、橙,最後出現紅色;向短波一端發展,則出現青、藍和紫。紅色應是最晚出現的花色,在進化過程中居於頂峰,它最鮮豔,最耀眼。
在這個花色的自然選擇的過程中,昆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億萬年前,裸子植物在地球上出現的時候,昆蟲還不多。那時花色素淡,傳粉受精全部依靠風力,這就是風媒花。後來出現了被子植物,昆蟲也繁衍起來。被子植物的花有了花瓣,這時花瓣不再是綠色,而是比較顯眼的黃色、白色或其他顏色,形狀也大了,有的生有蜜腺,分泌蜜汁,有的散發芳香,因為這樣更易引來了昆蟲,“蜂爭粉蕊蝶分香”,昆蟲給花完成傳粉受精的作用。
昆蟲進行采蜜傳粉時,有一個特殊的習性,就是經常隻采訪同一種植物的花朵。這個習性有利於保證同一種植物間的異花傳粉,繁殖後代,同時也可以固定種的特征,包括花的顏色。因此在若幹世紀以前,自然界有一種植物,花色微紅,由於其中紅色比較顯著的花朵容易受到昆蟲的注意,獲得傳粉的機會較多,經過無數代的選擇,在悠長的歲月中,昆蟲就給這種植物創造出純正、顯著、鮮豔的紅色花朵。昆蟲參與自然選擇,製造了各種不同的植物,也為百花園增加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最後,是人工選擇製造了紅豔的花兒。自然選擇進程是緩慢的,需要經過漫長的曆程才能顯示它的威力。人工選擇大大加快了物種變化的進程,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取得顯著的成果。例如牡丹,由自然選擇經過了億萬年造成的野生原種,花是單瓣的,花色也隻有粉紅的一種。經過人工栽培,僅就北宋中葉那一個時期來說吧,幾十年工夫,就創造出多葉、千葉、樓子、並蒂等深紅、肉紅、紫色、墨紫、黃色、白色幾十個品種。再如大麗花,原產墨西哥,隻有8個紅色花瓣,自從美洲發現大麗花,並開始人工培植大麗花以後,現在大麗花已有上千種形狀、顏色不同的品種。又如虞美人,經過培養,已有紅、黃、橙、白各種顏色,卻從來沒有出現過藍色。19世紀末,美國的著名園藝育種家蒲班克發現一株花瓣上好似有一層煙霧的虞美人,特意培養,到20世紀初,便育成了各種深淺不同的藍色虞美人,為花卉園藝增添了新的品種。
植物全息現象解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