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物理學家弋柏和羅傑斯發明了光學全息術並提出了“全息”這一概念。那麼全息到底指的是什麼呢?從物理學角度來理解全息是很簡單的,例如將一根磁棒折成幾段,每個棒段的南北極特性依然不變,每個小段與它原來的整根棒全息。所謂“植物全息”,就是植物每個相對獨立的部分,在化學組成模式上與整體相同,是整體的成比例的縮小。
在大自然中,植物的全息現象已從形態、生物化學和遺傳學等多方麵找到了論證的實例。
首先,植物形態上存在全息現象。仔細觀察一下棕櫚樹的葉子的外形,你會發現,它與整棵樹的外形完全一致,隻是比例的大小不同而已。一個梨的外形與整棵果樹的外形吻合。行葉脈的植物,它們都是從莖的基部或下部分枝,主莖基本無分枝;相反,葉脈為網狀的植物,它們的分枝多呈網狀。
在植物的生物化學組成上,也有明顯的全息現象。例如,高粱葉上的氰酸分布形式與整個植株的分布形式相同。在整個植株上,上部的葉含氰酸較多,下部的葉含氰酸較少;在一張葉上,也是上部含量較多,下部含量較少。
有趣的是,當進行植物離體培養時,也可以發現了植物的全息現象。如將百合的鱗片經消毒用來離體培養,在鱗片基部較易誘導產生小鱗莖,即使把鱗片從上到下切成數段,同樣小鱗莖的發生都是在每個離植段基部首先產生,且每段鱗片上誘導產生小鱗莖的數量,遵循由上至下逐漸增加的規律。這種誘導產生小鱗莖的特性與整株生芽特性相一致,呈全息對應的關係。在植物組織培養過程中,以大蒜的蒜瓣、矩葉菊、花葉芋和彩葉草等多種植物葉片為外植體,進行同樣的試驗觀察時,都能見到這種全息現象。
現在,植物的全息規律已經廣泛地運用在了農業生產上。長期以來,馬鈴薯的栽種習慣以塊莖上的芽眼切下作為“種子”,但人們並沒有考慮到塊莖上芽眼之間的遺傳差異,隻是習慣使然。根據植物全息的原理證明,這些芽眼之間必定會有特性的區別。馬鈴薯在全株的下部結塊莖,對於全息對應的塊莖來說,它的下部芽眼結塊莖的特性也一定較強。於是,為了證實上述的想法,科學家做了係統的試驗。分別以“蛇皮粉”、“躍進”等5個馬鈴薯品種的塊莖為材料,將它們的芽眼切成遠基端芽眼和近基端芽眼兩組,進行種植比較試驗。實驗結果,以遠基端芽切塊製種生產時,各個品種的產量均得到了增加,平均增產達19.2%。
農業上的全息現象給人們製造了財富,也給了人們很大的啟示。既然馬鈴薯按照全息規律種植可以增產,那麼小麥、水稻……它們的留種應該采用什麼部位製種呢?這些有趣而具生產實踐意義的全息課題,目前不少人正在試驗觀察中。不過,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已經摸索出了一些生物全息規律,隻不過未形成係統而已。例如,我國不少地區種植玉米的農民在留種時,習慣把玉米棒中間或偏下的籽粒留下作為種子,而把兩端的籽粒去除,以此來確保玉米的豐收,這種玉米籽粒的留種方法就符合生物全息規律。因為玉米棒子是在植株的中間或偏下部分著生的,而作為植株對應全息的玉米棒,其中間或偏下著生的籽粒,在遺傳上也一定有較強的優勢。經試驗,用這種方法製種,可以增產35.47%。
全息生物學觀點的提出,雖然隻有短短的幾年,但已引起不少人的強烈興趣,國內已先後4次召開全國性的學術會議,交流了各方麵的研究信息,國外的有關學者對“全息生物學”的提出也給予極高的評價。目前,植物全息規律還等著人們去進一步挖掘,相信植物全息規律會給人們創造出一個美好的明天。
植物吃人事件趣談
植物吃人的報道屢見不鮮,有的說在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的原始森林中有吃人植物,也有的說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上有植物吃人。雖然這些報道對各種不同的吃人植物的形態、習性和地點方麵做了詳細的描述,但在所有的報道中,誰也沒有拿出關於吃人植物的直接證據,即照片或標本,也沒有確切地指出這種植物是哪一個科或哪一個屬的。因此,許多植物學家對吃人植物是否存在的問題仍然表示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