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恐龍滅絕之謎(1 / 1)

恐龍最早出現在2億多年前的三疊紀晚期,鼎盛時期是在侏羅紀和白堊紀期間。它的品種有250種之多,有的以植物為食,有的以動物為食;有的在水中遊,有的在陸上爬,有的在空中飛。其中最大的重達5萬多千克,最小的隻有貓那麼大。在美國猶他州發掘出的一個恐龍化石長達43米,這隻恐龍的體重估計有60~90噸。可是,這些不可一世的巨型動物,卻在6500萬年前突然消失了,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千古之謎。

關於恐龍滅絕的原因,科學家們進行了多方麵的探討,產生了許多不同的說法,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氣候變化說。在白堊紀晚期,地球開始變冷,許多植物枯死,食量大的恐龍失去了生存的條件,加上恐龍蛋在低溫條件下難以孵化,因而造成了恐龍滅絕。

物種鬥爭說。大約在7000多萬年前,出現了許多比恐龍更高級的哺乳動物,它們的適應能力比恐龍強,又常以恐龍蛋為食。在恐龍與這些高級哺乳動物的生存競爭中,高級哺乳動物占了上風,恐龍便逐漸走向衰亡。

大陸漂移說。在恐龍生活的時代,地球上的大陸隻有一塊,被稱為泛古陸。後來泛古陸逐漸分裂成兩塊,發生了漂移,出現了造山運動,這使恐龍失去了生存的空間,走向滅絕。

地磁變化說。科學家們研究發現,地球磁場曾經發生過多次變化,一些對磁場敏感的動物,都可能因此而滅絕。恐龍的滅絕就可能與地球磁場的變化有關。

在關於恐龍滅絕的眾多說法中,巨型隕石撞擊說是目前最受矚目的一種。美國著名物理學家阿爾瓦列茲及其子華爾德率先提出”大撞擊”說。父子倆於1980年撰文指出:6500萬年前,因直徑達10千米的巨型隕石撞擊地球,致使地球發生了大變異,生態環境遭到極大破壞,導致恐龍絕跡。

阿爾瓦列茲父子是經過嚴密的科學考察才提出這個假說的。他們在世界各地的白堊紀和新生代第三紀之間的地層中,發現了大量積聚在一起的銥元素。銥在地球上為稀有元素,但在隕石和彗星中卻含有大量的這種物質。除了銥元素之外,他們還發現了這一地層中有大量石英微粒,這些石英微粒均帶有遭到猛烈撞擊的痕跡。這個發現,也足以證實”大撞擊”的說法。

以上關於恐龍滅絕原因的種種說法,有的純屬假說,有的隻是揭示了恐龍滅絕的部分原因,還沒有一種說法能夠全麵概括恐龍滅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