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時節的這些氣候特點,對晚稻抽穗揚花和棉桃爆桃是不利的,也影響中稻的收割和翻曬,所以人們常說“白露天氣晴,穀米白如銀”。隻有充分認識到白露的氣候特點,才能采取相應的措施,減輕或避免秋雨的危害。另一方麵,也要趁雨抓緊蓄水,不要錯過良好時機。
白露節氣是真正的涼爽季節的開始,很多人開始大補,桌上的魚肉、海鮮等也多了起來,卻忽略了這一時段的易發病,損壞了身體,影響了學習和工作。因此,在白露節氣中,我們一定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氣管病的發生,特別是對於那些因體質過敏而容易引發這類疾病的人,在飲食上更要慎重。
(4)寒露
我們把每年10月8日或9日,太陽到達黃經195°時的日子稱為寒露。這時的氣溫更低,空氣已結成露水,寒意漸濃。寒露的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麵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
我國古代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
就是說,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隊列開始到南方做客;深秋天寒,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蜊,並且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很相似,便以為是雀鳥變成的;第三候的時候菊花已普遍開放。
有句俗語“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意思是說,趁天晴要抓緊摘棉花,否則遇到霜降,可就麻煩了。
(5)霜降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曆的10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10°的時候。表現為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這時中國黃河流域一般會出現初霜,大部分地區多忙於播種三麥等作物。一般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現的最後一次霜稱為“晚霜”或“終霜”。從終霜到初霜的間隔時期,就是無霜期。早霜還可以叫“菊花霜”。
我國古代將霜降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蟄蟲鹹俯。”該節氣中豺狼將捕獲的獵物先儲藏起來然後再慢慢食用;大地上的樹葉枯黃掉落;蟄蟲也全在洞中不吃不動,垂下頭來進入冬眠狀態中。
霜是地麵的水汽遇冷凝結成的,所以霜降不是降霜,而是表示天氣寒冷,大地有霜出現的現象。
“霜降殺百草”,意思是說,嚴霜打過的植物,很容易失去生機而死去;“風刀霜劍嚴相逼”,說明霜是殘酷無情的。
其實,盡管霜和霜凍經常被放在一起,但危害莊稼的是“凍”而不是“霜”。有人做過這樣一個試驗:把植物的兩片葉子,分別放在同樣低溫的箱裏,其中一片葉子覆滿了霜,另一片葉子什麼也沒有,結果無霜的葉子受害遠比蓋霜的葉子嚴重。這說明霜不僅不會危害莊稼,相反,還能保護莊稼不被凍傷。所以,與其說“霜降殺百草”,不如說“霜凍殺百草”。
(6)小雪
公曆11月22日至11月23日,太陽到達黃經240°時,被稱為小雪節氣。這段時期天氣漸冷,黃河中下遊平均初雪期基本與這個節令一致。一般表現為開始下雪,但雪量不大,並且晚上下,白天化,下大雪的情況不多。
盡管如此,還是提醒我們到了禦寒保暖的季節。因此,在這個節氣,人們一定要學會照顧自己。由於這時的天氣還不算太冷,下的雪常常是半冰半融的狀態,落到地麵後立即就會融化,氣象學把這種現象稱為“濕雪”;有時候雪中帶雨;還有時會降下如同米粒一樣大小的白色冰粒,叫做“米雪”。
小雪節氣也有三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騰地降;三候閉塞成冬。”意思是說,由於氣溫降低,北方的下雨天氣變為下雪的天氣,雨後彩虹也藏了起來,這時天空陽氣上升,地下陰氣下降,導致陰陽不交,天地不通,於是天地閉塞而轉入寒冷的冬天。
(7)大雪
每年的12月7日或12月8日,太陽到達黃經255°時稱為大雪節氣。大雪的意思就是天氣變得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更大了。大雪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披上了冬日的盛裝,東北、西北地區平均氣溫達到-10℃以下,黃河流域和華北地區的氣溫也穩定在0℃以下,多數農作物已停止生長。如果這時下場大雪,來年就有望有個好收成,所以人們常說“瑞雪兆豐年”。
大雪也有三候:“一候鵑鷗不鳴;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
意思是說因天氣寒冷,寒號鳥也不再叫了;由於此時陰氣正由盛而衰,陽氣已有所萌動,所以老虎開始有求偶行為;“荔挺”為蘭草的一種,也因感到陽氣的萌動而抽出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