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水體汙染(1)(2 / 3)

在一般液體物質中,除汞以外,水具有的表麵張力最大。植物通過水的毛細管作用獲得水分及養分,土壤也是通過毛細管作用來保持水分的。

水的特殊的理化性質,是與水分子的極性分不開的。在H2O分子中,兩個O-H鍵間的鍵角為104.5°,因此H2O分子是一個極性分子。由於氫鍵的存在,冰和水具有很多不尋常的性質。H2O分子中每個氫原子都參與形成氫鍵,使H2O分子之間構成一個四麵體向的骨架結構。每一個氧原子周圍有4個氫原子,其中2個H是與O共價結合,另外2個H離得稍遠,通過氫鍵與O鍵合,由此形成一個有很多“空洞”的結構,從而使冰的密度小於水,所以冰浮於水麵。當冰在冰點溶化時,部分氫鍵被破壞,冰的骨架結構總體崩潰而變成水,但這時液態水中仍有大量氫鍵存在。

溫度升高,上述平衡向吸熱方向移動,即向左移動,締合程度減少,在到達水的沸點時隻有少數的締合水分子。溫度降低,平衡右移,水的締合作用增大。水在4℃時的締合作用最大,即此溫度下,這些H2O分子堆積最緊密,此時水的摩爾體積最小(1.0008mol?cm-3),故窟度最大。破壞水分子的締合結構時,要消耗較多的能量,故冰的熔化熱、熔點、水的比熱、沸點及冷化熱等性質和其他元素的氫化物相比,都高得多。

水體汙染主要指由於人類的各種活動排放的汙染物進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體中,使水和水體的物理、化學性質發生變化而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價值。水體汙染會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導,全世界75%左右的疾病與水有關。常見的傷寒、霍亂、胃炎、痢疾和傳染性肝炎等疾病的發生與傳播都和直接飲用汙染水有關。

水體汙染有兩類:一類是自然汙染;另一類是人為汙染,而後者是主要的。自然汙染主要是自然因素所造成,如特殊地質條件使某些地區有某些或某種化學元素的大量富集,天然植物在腐爛過程中產生某種毒物,以及降雨淋洗大氣和地麵後挾帶各種物質流入水體,都會影響該地區的水質。人為汙染是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中產生的廢汙水對水體的汙染,包括生活汙水、工業廢水、農田排水和礦山排水等。此外,廢渣和垃圾傾倒在水中或岸邊,或堆積在土地上,經降雨淋洗流入水體,都能造成汙染。

排入水體的汙染物種類繁多,分類方法各異。一般可按汙染物組成分為無機汙染物、有機汙染物和農藥汙染物等,見表1-3。

無機汙染物含氟,氮,磷,砷,硒,硼,汞,鎘,鉻,鋅,鉛等化合物有機汙染物酚,氰,多氯聯苯(PCB)、稠環芳烴(PAH),取代苯類化物農藥汙染物DDT,六六六,敵百蟲,敵敵畏等酸性或堿性物質進入水體使水的pH值發生變化,酸、堿在水體中可彼此中和,也可分別和地表物質發生反應生成無機鹽類,由此引起水體中酸、堿、鹽濃度超過正常量使水質變壞的現象稱水體的酸堿鹽汙染。

水體中的酸主要來源於冶金、金屬加工的酸性工序、製酸廠、農藥廠、人造纖維等工廠的廢酸水以及進入水體的酸雨等,堿主要來源於印染、製藥、煉油、堿法造紙等工業汙水。

我國漁業用水的標準,對淡水域規定pH值為6.5~8.5,海水為7.0~8.5;農田灌溉用水標準為pH值為5.1~8.5。當水體長期受酸堿汙染,就會使水體不能維持正常的pH範圍,既影響水生生物的正常活動,造成水生生物的種群發生變化,導致魚類減少,又會破壞土壤的性質,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還會腐蝕船舶、水上建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