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石油對水體的汙染也十分嚴重,特別是海灣及近海水域。石油對水體汙染的主要汙染物是各種烴類化合物——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等。在石油的開采、煉製、貯運、使用過程中,原油和各種石油製品進入環境而造成汙染,其中包括通過河流排入海洋的廢油、船舶排放和事故溢油、海底油田泄漏和井噴事故等等。當前,石油對海洋的汙染已成為世界性的環境問題。
1991年發生的海灣戰爭,人為地使大量原油從科威特的艾哈邁迪油港流入波斯灣,這是最大的一次石油汙染海洋事件,它將帶來難以估量的惡果。
石油或其製品進入海洋等水域後,對水體質量有很大影響,這不僅是因為石油中的各種成分都有一定的毒性,還因為它具有破壞生物的正常生活環境,造成生物機能障礙的物理作用。石油比水輕又不溶於水,覆蓋在水麵上形成薄膜層,既阻礙了大氣中氧在水中的溶解,又因油膜的生物分解和自身的氧化作用,會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致使海水缺氧,同時因石油覆蓋或堵塞生物的表麵和微細結構,抑製了生物的正常運動,且阻礙小動物正常攝取食物,呼吸等活動。如油膜會堵塞魚的鰓部,使魚呼吸困難,甚至引起魚類死亡。若以含油的汙水灌田,也會因油膜粘附在農作物上而使其枯死。
水體汙染物中有一類屬於耗氧有機物,它們是來自於城市生活汙水及食品、造紙、印染等工業廢水中含有的大量碳氫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纖維素等有機物質,本身無毒性,但在分解時需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故稱為耗氧(或需氧)有機物。
天然水體中溶解氧含量一般為5~10mg?L-1。當大量耗氧有機物排入水體後,使水中溶解氧急劇減少,水體出現惡臭,破壞水生生態係統,對漁業生產的影響甚大。這類物質對水體的汙染程度,可間接地用單位體積水中耗氧有機物生化分解過程所消耗的氧量(以mg?L-1為單位),即生物化學需氧量(BOD)來表示。一般用水溫在25℃時5天的生化需氧量(BOD5)作為指標,用以反映耗氧有機物質的含量與水體汙染的關係,一般情況下,水體中BOD5低於3mg?L-1時,水質較好。BOD5量愈高,表明溶解氧消耗就愈多,水質就愈差。因此,BOD5達到7.5mg?L-1時,水質不好;大於10mg?L-1時,表明水質很差,魚類已不能存活。
汙水中除大部分是含碳的有機物外,還包括含氮、磷的化合物及其他一些物質,它們是植物生長、發育的養料,稱為植物營養素。過多的植物營養素進入水體後,也會惡化水質、影響漁業生產和危害人體健康。含氮的有機物中最普遍的是蛋白質,含磷的有機物主要有洗滌劑等。
蛋白質在水中的分解過程是:蛋白質氨基酸胺及氨。隨著蛋白質的分解,氮的有機化合物不斷減少,而氮的無機化合物不斷增加。此時氨(NH3)在微生物作用下,可進一步被氧化成亞硝酸鹽,進而氧化成硝酸鹽,其過程為:第一步:氨被氧化成亞硝酸鹽2NH3+3O2微生物2HN2+2H2O第二步:亞硝酸鹽被氧化成硝酸鹽2HNO2+O2微生物2H2O3。
這樣,複雜的有機氮化合物就會變成無機硝酸鹽。大量的硝酸鹽會使水體中生物營養元素增多。對流動的水體來說,當生物營養元素多時,因其可隨水流而稀釋,一般影響不大。但在湖泊、水庫、內海、海灣、河口等地區的水體,水流緩慢,停留時間長,既適於植物營養元素的積累,又適於水生植物的繁殖,這就引起藻類及其他浮遊生物迅速繁殖。當這些水體中植物營養物質積聚到一定程度後,水體過分肥沃,藻類繁殖特別迅速,使水生生態係統遭到破壞,這種現象稱為水體的富營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