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化學與環境保護(1 / 1)

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戰略已成為世界許多國家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戰略,即經濟的發展必須和人口、環境、資源統籌考慮。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采用可持續發展的總原則是:“今天的人類不應以犧牲今後幾代人的幸福而滿足其需要。”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思想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注意保護資源和改善環境,合理地保護和改善環境為可持續發展提供物質基礎。環境對發展的約束是由於不合理的發展破壞了環境所致,而合理的發展又為治理環境提供了更多的技術和資金。

可持續發展對於不同國家和地區,其內容和方式不盡相同。對於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很多人的觀點是,首先應保證滿足全體人民的基本需求;其次是盡快建立資源節約型的國民經濟體係,合理保護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維持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然後,實現社會、政治、經濟、技術、管理等方麵的全方位轉變,建立有效、協調、創新的持續發展機製。具體政策包括:控製人口過快的增長;解決貧困人口問題;建立基於市場經濟的環境保護政策;采用汙染減少型技術;加強對資源的公眾管理;加強全民環境教育;大力開展國土整治,改善生態環境;治理城市環境及推廣生態農業、植樹造林、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等。

總之,我國在製定經濟發展目標和政策時,應充分考慮環境問題。若經濟政策既能帶來經濟效益又不損害環境,它們就能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反之,如果可能帶來環境損失,就需要調整計劃,以便抵消這些損失。我們隻有堅持“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的指導方針,才能實現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良性循環,給子孫後代創造更好的生存和發展條件。

我國2010年的環保目標是:到2010年,力爭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加劇趨勢得到基本控製,部分城市和地區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基本改變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城鄉環境有比較明顯的改善。為實現2010年環保目標的兩大舉措是:①實現汙染物排放總量的控製,使2010年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控製在2000年水平,確保環境汙染加劇的趨勢得到基本控製;②實施世紀綠色工程計劃,主要包括地區和流域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城市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生態環境恢複和保護項目等,重點是三河(淮河、遼河、海河)、三湖(滇池、巢湖、太湖)水汙染防治和SO2汙染與酸雨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