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體製改革中,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要逐步肅清封建遺毒。如何對待傳統文化,是關係到肅清封建遺毒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會曆史的產物,是那段曆史的經濟、政治、思想的折射和積澱。我國是一個有兩千多年封建曆史的國家,毋庸諱言,我們的傳統文化主要是在封建主義母體內孕育並成長的,它們或多或少都帶有封建主義的印記。因為它產生的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政治基礎是專製的封建統治,思想基礎是迷信,保守、僵化的認識論和容易滿足、樂天知命、忠孝節義的道德觀,因此,它不可能不帶有那個社會、那個時代的痕跡。
在對待文化問題上,全盤繼承我國傳統文化,或者全盤拋棄它,轉而照搬西方文化,都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態度。這兩種思想在學術理論界已沒有多少市場。比較集中的認識是在繼承傳統文化和吸收西方有益文化的基礎上發展現代文化。這個觀點無疑是正確的,但問題並不是到這裏就結束了,關鍵在於,繼承什麼,怎樣繼承,吸收什麼,如何吸收。以繼承言,從理論上講,對待傳統文化,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吸收對今天的社會仍然有益的東西。但做起來,往往是不論形式內容,不分精華糟粕,隻要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帶有“中”字記號的,便統統視為珠寶,一概加以繼承和頌揚。如果對傳統文化加以客觀冷靜的分析,就需擔很大風險。因為從儒家的傳統道德看,後人對前人留下的東西,隻有頂禮膜拜的義務,而沒有挑剔、分析和批判的資格。否則,就是數典忘祖、大逆不道。一些吃傳統文化飯的人,不思進取創新,隻躺在老祖宗的遺產上墨守成規,依葫蘆畫瓢。某些傳統文化的偏愛者,對外來文化有一種本能的抵觸,而對傳統文化有一種癖好,可以稱之為癮。如果有人對傳統文化的落後加以揭露,他們便會群起而攻之。這種局麵,解放以來也維持了很久,迄今古風猶存。所以,對傳統文化作曆史唯物主義的分析和研究,仍是一項艱巨而又複雜的工作。
我以為,傳統文化,不論何種形式,何種內容,都程度不同地起過封建思想載體的作用,印有舊時代的痕跡。其中有一些是極其落後、不利於現代化建設的,如古典文獻、文學作品、戲曲中帶有迷信色彩、封建道德觀、守舊的、不利於商品經濟發展的意識等等。就是一些長期以來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清官戲,也帶有濃厚的“官本位”思想、因果報應思想等等,已明顯落後於時代,因此,要認真仔細地加以辨別。
“越是有民族性的,越具有世界性”,這個命題是否正確?我以為是不正確的。誠然,共性寓於個性之中,但某些個性並不能構成共性。有些文化隻能為本民族所理解和接受,就是因為它太有民族性了,而缺乏人類共同的情感基礎,因之難以被其他民族理解。有人曾以法國建立京劇博物館為例,驚喜地高呼京劇已具有了世界性,有識者已對此作了結論,這是西方人好奇的特點,最多不過是博物館意識罷了。因此,文化要走向世界,如果離開了時代,不考慮世界各國人民的價值觀、道德觀和審美觀,隻把注意力放在搜求以古、土為特征的文化形式上,是行不通的。那麼,怎樣才能有世界性呢?我以為必須具有廣泛的人民性和時代感。隻有把民族性與時代感結合,並在內容和形式上符合世界大多數人的價值觀、道德觀和審美觀,才能博得多數人的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