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關於馬克思主義時代化
時代化其實也就是與時俱進,理論不能是僵化的,一句話就能管幾萬年。個別結論,總是有過時的時候。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理論體係是不斷發展的,個別理論有可能不適合某一個地區、某一個階段的發展實際。所以說,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應用必須要時代化,必須跟上時代的發展。比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廢除了以階級鬥爭為綱這樣一個提法,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就是馬克思主義時代化。中國經濟由計劃經濟轉變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也是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當時,如果沒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中國的發展仍然處於徘徊狀態。走到哪裏都問你姓“資”姓“社”,你不搞計劃經濟了,搞市場經濟了,那你就搞資本主義了。如果永遠處在這種徘徊、懷疑、觀望、折騰的過程中,經濟怎麼發展?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這就是一種時代發展,從“一大二公、共同致富”口號過渡到“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後帶動其他人致富”,這也是馬克思主義時代化。不把世界分為兩極,不搞建國以後奉行的一邊倒,而是認識到世界是多極的,搞多極化,廣泛團結,從國際戰略上講,這也是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就是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時代化的產物,時代化的成果。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之所以國家發展平穩,經濟快速發展,人民不斷富裕,跟我們在理論上不斷豐富馬克思主義,是有著最直接關係的。把馬克思主義時代化,不斷關注現實,總結經驗,在總結我們改革開放中的新成果,並及時將其上升為理論,豐富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富有時代特性,才能不斷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
三、關於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大眾化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普及到人民大眾中去。我們黨的早期領導人,像李大釗、陳獨秀都寫了很多文章宣傳馬克思主義。毛澤東的《實踐論》《矛盾論》等哲學著作和《鄧小平文選》都起到了普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作用。對大眾化的要求就是不要張口閉口馬列原著,動不動問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寧全集》讀完了沒有,像王明等人把馬列原著倒背如流,說出一段話來,就能說出是在第幾卷、第幾頁。這種搞教條,搞神秘化的做法,確實很沒有必要,也沒有指導性。科學理論不要太原著化、術語化、公式化,而要通俗化,要消除馬克思主義的神秘色彩。由毛澤東思想發展到鄧小平理論,發展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發展到科學發展觀,理論就是在發展,這些理論都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全中國人民的智慧。理論就得要不斷發展,否則的話,我們隻能說馬克思怎麼說,列寧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做。我們要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成果、時代化成果,普及給大眾,讓大眾來掌握,讓大眾對馬克思主義有一種親切感、親曆感,很好地去掌握它。因為馬克思主義新成果也出自於大眾的實踐和總結,讓大眾很好地掌握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此來鼓舞我們的鬥誌,指導我們的實踐。胡錦濤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闡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隻有堅持“三化”,馬克思主義才能與時俱進,富有時代性和先進性,在時代的發展中不斷地補充完善,矯正錯誤,豐富內容,增強指導性。隻有堅持“三化”,馬克思主義才能為中國大多數人民所掌握,成為自己的思想武器。隻有堅持“三化”,馬克思主義才能發揮其指導意義。
我們要把胡錦濤總書記“七一”講話精神與實際工作結合起來,按照總書記的講話精神,按照中央和自治區黨委的決策部署,把文化發展好,把文化體製改革搞好,把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好。學習的目的全在於運用,在於指導我們做好工作,通過學習總書記的講話,我們要振奮精神,樹立高度的時代責任感,立足現實、立足本職,推進新聞出版各項事業再上新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