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尊嚴,是一個時代性、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命題。中國進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新的時期後,隨著物質財富的極大增長,社會體製的劇烈變動、價值體係的重建,思想的多元,文化本身的嬗變,文化尊嚴的內涵與外延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文化尊嚴受到來自各方麵的挑戰。如何維護文化尊嚴,也成了擺在中華民族麵前的急迫問題。
一、關於文化尊嚴的內涵與外延
所謂文化尊嚴,竊以為,就是文化所應有的純潔性、獨立性、獨特性、嚴肅性、多元性、先鋒性等等特質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所應享有的地位,應當受到的肯定、尊重與保護。文化尊嚴說到底是民族尊嚴、人類尊嚴、曆史尊嚴。
目前談文化尊嚴的文章很多,但對文化尊嚴的內涵卻沒有達成共識的界定。一些人認為,英語的大舉“入侵”,漢語被邊緣化,使民族文化失去了尊嚴;曆史被戲說,被當成女孩子隨意打扮,甚至被當成橡皮泥隨意亂捏,是文化尊嚴的哀傷;文化被當成媚俗取利的工具,是文化尊嚴的隱痛。這一切,我都同意。但從這些論述中歸納文化尊嚴的內涵與外延,還不充分。我以為,文化尊嚴還應包括以下內容。
——文化人的尊嚴是文化尊嚴的重要內容之一。某種意義上說,文化人的尊嚴是文化尊嚴的第一要義。如果把社會科學工作者諸如教授、研究人員、記者等視為書呆子、臭老九,把編導、演員視為戲子、下九流、唱堂會的,對這些人沒有足夠的尊重,那麼,由這些人傳承、創造、運用的文化,諸如哲學、社會科學、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網絡、演藝等等,便隻能是經濟的附庸、奴婢、嘍囉,便無多少尊嚴可言。
文化是人創造、積累、傳承、運用的。離開了文化人,便無文化可言。把文化與文化人割裂開來,區別對待,肯定是行不通的。而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一種思維模式與行為方式,尊重文化產品而不尊重文化人。對於文化,可以尊崇、膜拜、享用,比如對儒學,可以抬得很高很高。而對於文化人,卻可以輕視,鄙視,蔑視,可以隨意挑剔,無端指責。可以戲弄、流放,甚至搬掉腦袋。這無疑是極端錯誤的。
隻有給文化人以應有的信任、尊重,給他們相應的社會地位與物質條件,讓他們在物質上無憂,讓他們不要在“五鬥米”、房貸之類麵前哈腰;讓他們在社會上挺胸做人,自尊自信;讓他們思想自由,人格獨立,讓文化工作成為令人羨慕與追求的工作,文化尊嚴才能得到保障。
——賦予文化以崇高的地位,是文化尊嚴的必然要求。文化是獨立的,形而上的,承擔精神導引、道德整合、民族凝聚以及休閑、娛樂等重任。文化不是政治的奴婢、經濟的附庸。但令人遺憾的是,中國的文化長期以來為政治所牽累、羈絆與役使,在社會大舞台上跑龍套。中國在轉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尤其在開始建立市場經濟體製後,到處都在搞“文化搭台,經濟唱戲”,不論廣義的文化,還是狹義的如歌舞戲劇文化,通通成了經濟的陪襯、點綴。
文化的地位,說明文化是否有尊嚴,也決定文化的尊嚴。
要使文化有尊嚴,就必須給予文化以崇高的地位、給文化以相對獨立於政治、經濟之外的地位。這是文化尊嚴最本質的屬性。
——按文化規律辦事,是文化尊嚴的重要內容。思想是獨立的,多元的,不能要求依附於瞬息萬變的政治,不能要求整齊劃一;學術是自由的,不能規定太多的條條框框、清規戒律;藝術是陽春白雪與下裏巴人的結合體,不能隻要求其“為工農兵服務”。文化的創造發展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它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要接受生活的檢驗,要經受時間的磨礪。要求文化工作“立竿見影”,快而又快,違背文化規律。文化發展的方向與內容,是時代確定的,同時又受曆史慣性的影響,搞文化急轉彎,違背文化規律。文化的發展,精華與糟粕並存,在時代的發展中,才能逐漸淡化以至淘汰糟粕,要求文化純而又純,要求文化一元,要求它必須正確又正確,崇高又崇高,違背文化規律。
按文化規律辦事,文化事業才能健康發展,文化才有尊嚴。否則,隨意支配,胡亂折騰,文化便不可能取得應有的成績,在社會事務中便難以有其相應的地位。最終,文化便尊嚴掃地。
——有相應的,相對充裕的投入,是文化尊嚴的有機組成部分。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在當前,主要的是要有比較充分的財政投入。中國的綜合國力,位列美國、日本等國之後,排世界第四或第三,中國的人均GDP已超過3000美元。但中國投入教育、科研、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文博、演藝等方麵的經費,比例相對較少。用非數學的概念表述,是撒了些胡椒麵。整個國家每年用於社會科學研究的錢,不超過修100千米高速公路的錢。文化單位普遍經費不足,捉襟見肘,難以為繼。文化單位的錢,主要用來養人,沒有多少錢幹事。文化單位企業化,走以文養文之路,雖是方向,但目前條件不很成熟,效果並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