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令人費解的空難(2)(1 / 3)

1月28日,“挑戰者”號失事後,美國政府立即組織打撈並進行調查。他們運用了一切可能的先進手段,包括飛機、潛艇、水下機器人、“比人的視力強幾百倍”的聲呐掃描裝置。7個月後他們打撈出111320千克重的殘骸,其中有機組人員的屍體、燃料、所攜帶貨物、座艙殘骸。這時人們最關心的問題是:事故究竟是如何引起的呢?有人認為是低溫導致,也有人因為是機械故障。最終,研究人員在回放錄像中發現“挑戰者”號固體燃料火箭推動器的連接處有黑煙冒出,由此專家懷疑很可能是連接處的O形環沒有完全閉合。但事實是否如此呢?也許這個問題永遠也沒有人能回答了。

“挑戰者”號的失事曾使美國的航天事業受到沉重打擊,航天飛機在以後的3年中停止了飛行。但是,在總結了“挑戰者”號的教訓之後,人類對太空的探測仍在繼續。從航天飛機恢複飛行至今,已執行了76次飛行任務,包括組建國際空間站。

一位科學家說:“這次事件是很令人痛心的,但犧牲是發現的代價。‘挑戰者’號的宇航員是人類航天事業的先驅。”

伊朗民航客機慘案

導言:1988年,美國巡洋艦“意外”擊中伊朗客機,造成290人遇難,其中婦女兒童118人。從而製造了用軍事手段襲擊民航飛機的最大慘案。1988年7月3日上午,一架由伊朗阿巴斯港飛往阿聯酋迪拜港的A—300型伊朗客機飛至霍爾木茲海峽附近時,被美國海軍“文森斯”號巡洋艦擊中,機上274名乘客和16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

A—300客機是由法國製造的大型客機,它是要進行伊朗655次班機航行,於伊朗時間上午10點10分離開阿巴斯港,到達阿聯酋海港城市迪拜隻需20分鍾。10點17分,飛機飛臨哼加姆島上空時,機體忽然嚴重的抖動了一下,還沒等機上的人員反應過來,隻聽一聲巨響,飛機隨著爆炸聲直墜大海。據目擊者稱,飛機墜毀後,在霍爾木茲海峽,伊朗普什姆島東南海域,漂浮的屍體、行李以及飛機殘骸碎片就有五六米長。經過艱辛的打撈,共從大海中撈出150名屍體,包括38名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的人。麵對這一慘案,伊朗通訊社第一個向全世界播發了這條信息。麵對這樣的事實,華盛頓起初卻不承認,白宮發言人稱這種說法“不真實”,“美國不會卷入這樣的事情”,然而隨著事態的發展,華盛頓終於承認擊落伊朗飛機。

而伊朗國內,全國上下異常悲憤,許多報紙指責美國“罪大惡極”,總理穆薩維稱“美國的行動是對伊朗進行更直接的戰爭”,並宣布把7月4日定為一國哀悼日。伊朗外長韋拉亞提4日稱要對美國采取報複行動。當時正在度假的美國裏根總統在事發後幾小時發表講話,承認這一事件十分的可怕,但他稱美國這樣做“是適當的防衛行動”。因為當時美伊海軍正在海上交戰,美艦誤以為這架飛機是伊朗“F—14”戰鬥機。

7月4日美國軍界首腦人物一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克羅也發表講話,他稱7月3日,美國巡洋艦“文森斯”號和護衛艦“蒙哥馬利”號在霍爾木茲海峽巡邏。當地時間10點10分,“文森斯”號軍艦上的一架直升機起飛不久,突然遭到炮擊。正在這時,“文森斯”號發現頭頂不遠處,還有一飛機正向它飛來。“文森斯”號不敢怠慢,連續幾次發出警告,讓它離開。但這架飛機並沒有作出反應,也不改變航向,眼看對美艦已構成威脅。於是“文森斯”號發射兩枚導彈,其中一枚擊中目標,釀成大禍。

但是對於此說法,有人表示異議。一位美國航空專家說,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客機使用的“宙斯盾”地對空導彈係統,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海上作戰係統。這係統能在400千米的範圍內跟蹤200個以上的目標,並能同時襲擊15到20個目標,怎麼會把一架巨大的民航機誤認為是小小的F—14戰鬥機呢?

伊朗駐聯合國代表也對此予以反駁。他說,655號班機根本未離開正常航道,另外,這架巨型飛機上配備一個自動詢問器,它會向“文森斯”號發出信號,說明自己是民航機,而不是戰鬥機。

雖然如此,美國仍然堅持稱擊中伊朗客機是“意外”。也許其中的真相永遠不會有人說出來了。

是誰製造了洛克比空難

導言:1988年12月21日,美國泛美航空公司的103航班在經過英國蘇格蘭地區洛克比小鎮上空時忽然發生爆炸,爆炸的飛機在地麵上撞擊出一個15米深、27米長的大坑,還引燃了加油站、汽車和房屋,一共有270人在此災難中喪生。蘇格蘭警方在對飛機爆炸原因進行分析後認為飛機失事前並沒有任何故障。後來技術人員發現高性能塑膠炸彈的痕跡,這種塑膠炸彈非常受恐怖分子“青睞”,因為一般的檢查儀器對它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1988年12月21日,泛美航空103次班機自倫敦希斯羅機場起飛,飛往目的地紐約。當客機飛抵蘇格蘭洛克比小鎮上空時,一個行李箱突然爆炸,將機身炸了個窟窿,機組人員和259名乘客全部遇難。飛機殘骸墜落地麵時,還引發民宅及瓦斯管道起火,又導致11名洛克比居民喪生。當時調查人員調查斷定,炸藥是被裝在了一個磁帶播放機裏,一個瑞士造的電子定時器設置了炸藥的爆炸時間。蘇格蘭警方在空難發生後的3年中以波音機最大的一塊殘骸為中心,以64千米為半徑進行了地毯式搜索收集到了400多萬件證物。其中最為關鍵的一件證物“出現”在洛克比空難發生一年半後,在距墜機地點近129千米遠的一片森林中,一位陪愛犬散步的男士在叢林中發現了一小塊纖維裏藏有殘餘炸藥T恤衫殘片。這塊殘片將矛頭指向利比亞。1990年秋天,由美英兩國情報機構組成的調查組宣稱獲得一名利比亞特工人員的日記,認定利比亞航空公司駐馬耳他辦事處經理費希邁和利比亞特工人員邁傑拉希陰謀在由倫敦飛往紐約的泛美航空公司103航班上放置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