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地
選擇土質疏鬆、排水良好,有深翻基礎的地塊。避免與馬鈴薯、甜菜、蘿卜、大白菜、西瓜重茬和前作施用長殘效除草劑的地塊。
(二)整地
深耕25-30厘米,伏秋翻後耙耮,起壟鎮壓或不起壟,達到播種狀態。
(三)播種前準備
1.品種與種薯選擇
選用抗病、優質、豐產、抗逆性強、適合當地栽培條件、商品性好的各類專用品種。種薯質量應符合“GB18133馬鈴薯脫毒種薯”和“GB4406種薯”的要求。
2.催芽
播種前15-30天將冷藏或經物力、化學方法人工解除休眠的種薯置於15-20℃黑暗處平鋪2-3層進行催芽。當芽長至0.5-1厘米時,將種薯逐漸暴露在散射光下壯芽,每隔5天翻動一次。催芽時避免陽光直射、雨淋和霜凍等。
3.切塊前準備
計算種薯量,切塊之前最好準備好一樣的切刀、經過消毒的墊板和消毒劑(如漂白粉,每20公頃地塊需要大約50公斤漂白粉,漂白粉:水=1:100)。切塊原則,切塊大小均一,一般在40-50克;切塊方法,35-60克的種薯為整薯栽培;70-120克切一刀,每個塊為一個切麵;100-240克切兩刀,切塊為一個或兩個切麵;210-480克切三刀或四刀,切麵為兩到四個,而且要扔掉一部分薯。切塊後處理,切好的塊莖用馬鈴薯包衣劑或殺菌劑,如:甲基托布金、多菌靈、克露、安克錳鋅、甲霜靈等(540-600克/噸塊莖),加石膏粉(12-15公斤/噸塊莖)進行拌種,然後貯藏在適宜條件下(10-12.5℃、高濕、通風良好)2-3天,塊莖堆放高度不能超過1.5米,不要暴露在幹燥的地方和陽光下。
(四)播種
1.播種時間
當土壤深度15厘米處地溫保持7℃以上連續時間可達到3天的情況下,可以播種。
2.播種深度
播種深度為6-10厘米(從塊莖上部到)到地表平麵)。
3.壟距和株距
壟距65-70厘米,株距20-26厘米
(五)施肥
堅持測土施肥。根據土壤肥力,確定相應肥量和施肥方法。氮肥總用量的70%以上和大部分磷、鉀肥料可基施。農家肥和化肥混合施用,提倡多施用農家肥。農家肥結合耕翻整地施用,與耕層充分混勻,化肥做種肥,播種時開溝施。適當補充中微量元素。每生產1000公斤的馬鈴薯需肥量為:氮肥(N)5-6公斤,磷肥(P2O5)1-3公斤,鉀肥(K2O)12-13公斤。
(六)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
齊苗後及時中耕除草,封壟前進行最後一次中耕除草。
2.追肥
視苗情及時追肥。追肥方法可溝施、點施或葉麵噴施,施後及時灌水或噴水。
3.培土
一般結合中耕除草培土2-3次。出齊苗後進行第一次淺培土,現蕾期高培土,封壟前最後一次培土,培成寬而高的大壟。
4.灌溉和排水
在整個生長期土壤田間持水量保持在60%-80%。出苗前不宜灌溉,塊莖形成期及時適量澆水,塊莖膨大期不能缺水。澆水時忌大水漫灌。在雨水較多的地區或季節,及時排水,田間不能有積水。收獲前7-10天停止灌水。
(七)病蟲害防治
1.病害防治
前期防治絲核菌潰瘍、早疫病,中後期預防晚疫病等。注意進行田間監測,當田間濕度較大,溫度在10-25℃之間,保持48小時,注意晚疫病的發生,發現中心病株,立即拔掉,用密閉的容器把病株帶出地外深埋,要在病株周圍3米範圍內噴藥。晚疫病要堅持以預防為主,在晚疫病發生前,要使用百菌清、大生保護劑進行預防,當晚疫病發生時應交替使用安克錳鋅、克露、殺毒礬等係統性殺毒劑。
2.害蟲的控製
播種時施加適樂時、樂斯本殺蟲劑,預防地下害蟲。出苗時檢查田間跳甲和椿象,一經發現,立即噴施高效氯氰菊酯、功夫、田蟲殺類的殺蟲劑。7月初注意預防蚜蟲和草地螟的發生,發生後,要交替噴施阿克泰、抗蚜威、功夫、高校氯氰菊酯。8月中後期,施加阿克泰。8月末9月初,如發生夜蛾害蟲,應立即噴施萬靈或安打。
(八)收獲
及時采收。采收前若植株未自然枯死,可提前10天左右殺秧。收貨後,塊莖避免暴曬、雨淋、霜凍和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以免塊莖變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