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節 水稻栽培技術(1 / 3)

水稻主推栽培技術模式為:旱育稀植標準化栽培技術模式、新基質旱育秧栽培技術模式和“三化一管”栽培技術模式。

一、旱育稀植標準化栽培技術模式

本模式主要技術特點是大棚旱育,秋作高床,調酸消毒,鹽選浸種,破胸精播,水肥溫控,培育壯秧,合理稀植。

(一)培育壯秧

1.苗床地選擇

地勢平坦,背風向陽,排水良好,水源方便,土質肥沃,便於管理的旱田地做育苗田。

2.建立育秧棚

采用大棚育苗,棚架采用玻璃鋼或鋼架結構,秧棚規格一般長20米,寬5-8米,中高1.8-2.2米。大棚宜南北走向。一般每公頃需秧田80-100平方米。一般在3月中旬提早扣膜,使床土提前融化。

3.苗床準備

苗床地應秋翻地、秋做床;若春做床,應在土壤化層10厘米時進行。按每平方米施腐熟細豬糞5公斤、草炭土或山地腐殖土5公斤、硫銨100克、二胺25克、硫酸鉀50克的比例混拌,均勻鋪撒後翻入5厘米深的床土內(若用壯秧劑按說明使用),然後將床土清雜、耙細,澆透底水。

4.製營養土

按照10%過篩腐熟豬糞(或其他農肥),20%草炭土(或山地腐殖土、腐熟稻殼),70%肥沃旱田土混合調製。按每100平方米苗床1500公斤營養土準備。切忌使用施用過旱田除草劑的旱田土,避免發生藥害。

5.種子處理

播種前做發芽試驗,浸種前選擇晴天中午曬種2-3天,每天翻動1次。選種:用比重1.13的鹽水(即40公斤水加10公斤鹽)選種。浸種:把選好的種子放在浸種藥液內,15℃的溫度需浸種5-7天。催芽:把浸好的種子在30-32℃條件下破胸,當種子80%左右破胸時,將溫度降到25-28℃恒溫催芽。當芽長1-1.5毫米(種子露白即可),降溫到15-20℃,晾芽6小時左右方可播種。第一積溫區一般在4月5日至4月10日播種,第二積溫區一般在4月10日至4月15日播種,第三積溫區一般在4月15日至4月20日播種。播量:盤育機插苗每盤播芽種100-125克。缽體育苗每缽孔2-4粒。隔離層育苗每平方米播芽種250-350克。

6.缽體育苗

采用434缽體育苗。播種擺盤前床麵要透水刮平,並用厚木板踏壓缽盤與床麵挨實,在缽盤上覆土0.5厘米,然後苗床封閉除草劑,最後覆上地膜,保濕、保溫。

7.隔離層育苗

在苗床澆透底水後鋪打孔底膜(孔徑0.5厘米,孔距2厘米)或編織袋片,然後鋪配置好的營養土,厚度2.5-3.0厘米,要求厚度均勻、刮平,然後用細眼噴頭澆水,消毒,待水沉下去後進行播種,播種盡量均勻一致。

8.壯秧標準

手插與缽育拋罷秧齡30-35天,葉齡4.1-4.5片,帶蘖1個以上,苗高15-17厘米,根數15-20條,百株苗地上幹重4克以上機插或人工手插中苗最適秧齡25-30天,葉齡3.1-3.5片,苗高12-14厘米,根數12-13條,百株苗地上幹重3克以上。

9.苗床管理

出苗30%-50%即撤地膜,出苗後見綠通風。

(二)適期移栽

1.移栽時間

氣溫穩定通過12℃時,適時早插秧。最佳插秧時期:第一積溫區一般在5月10日至5月15日,第二積溫區一般在5月15日至5月20日,第三積溫區一般在5月20日至5月25日。

2.移栽密度

根據品種特性、土壤的營養狀況來決定移栽密度。一般手插秧以33.3厘米×16.7厘米、30厘米×13-15厘米為主,每穴2-4株基本苗。機插秧以30厘米×13厘米為主,每穴3-5株基本苗。缽體育苗的每孔1穴。手插秧要做到行直、穴均、棵準,插深不超過2厘米。機插秧要做到插深一致。

(三)田間管理

1.整地

秋翻:耕深15-18厘米,可進行旋耕,翻旋結合。春翻:頂凍早翻,耕深15-18厘米。渴水的井灌區,以春翻為主,不扔格,深淺一致。泡田:要在5月上旬放水泡田,用好“桃花水”,節約用水。耙地:旱整地與水整地相結合。旱整地要旱耙,旱平,整平壑溝,結合泡田打好池埂。水整地要在插前3-5天進行,整平耙細,做到池內“高低不過寸”,肥水不排出。

2.施肥

第一、二積溫區施肥比例根據地力情況、栽培密度不同而變化,一般氮、磷、鉀比例為3:2:2。施肥量:底肥(水耙地前)每畝施硫酸銨10公斤、磷酸二銨8-10公斤、硫酸鉀5公斤。蘖肥:返青後(插秧後5-10天)結合除草施硫酸銨10公斤。穗肥:插秧後30天施硫酸銨10公斤,抽穗前看苗色淡、積溫較高、地力較差的田塊可再施入硫酸銨5公斤,抽齊穗後施硫酸鉀5公斤。第三積溫區:畝施肥純量為15公斤。氮、磷、鉀配比為10:4:5

。在孕穗—灌漿期可噴施磷酸二氫鉀、硫酸鋅等微肥,以提高抗倒、抗病能力和成熟度,增加粒重。

3.灌溉

花達水插秧,至返青前灌插後苗高2/3的水層,扶苗護苗。有效分蘖期灌3厘米淺水層,利用薄水層增溫促蘖。孕穗至抽穗前,灌4-6厘米活水,減數分裂期(抽穗前15-18天)如遇17℃以下低溫,灌15-20厘米深水護胎,井灌水田需曬水,避免人為冷害。抽穗後實行間歇灌溉,將水層灌至5-7厘米,自然落幹後再灌水。進入乳熟期采取間歇灌溉,蠟熟期采取幹濕交替灌溉,黃熟末期開始排水,窪地可適當提早排水,正常地塊和漏水田可適當晚排,做到以水養根,以根保葉,增加後期光合產物,提高稻穀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