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除草
插秧後5-7天,一般應用禾友1號、苯噻草胺複配劑,每畝1袋,漏水田用去草胺加金秋,嚴重漏水田每畝用拜田淨20克加金秋20克。用毒土法或拌肥施用,水層3-5厘米,保持5-7天。6月上旬人工拔除田間大草,割淨池埂水渠雜草。
5.防治病蟲
防治潛葉蠅:本田在蟲卵孵化至幼蟲始發期,每畝用大功臣粉劑30-40克,兌水1000倍田間葉噴,或用新藥艾美樂每畝用量30-35克,兌水葉麵噴霧。
防治二化螟:7月7日至10日用殺蟲雙甩滴劑或蟲殺手噴霧。7月20日前用快克或瑞勁特30毫克兌水噴霧。
防穗頸溫:水稻孕穗破口期和齊穗期各噴一次,每畝用施保克40-60毫升兌水100倍葉噴;或用稻瘟靈每畝用40%可濕性粉劑60-70克或40%乳油57-72毫升,兌水60-75公斤噴霧。
防治稻曲病:凡是發生稻曲病的地塊,7月20日至7月25日每畝用125克DT殺菌劑兌水40公斤噴霧,池埂邊重點噴霧。
(四)收獲及脫穀
1.收獲
完熟期(枯熟期)收獲。人工收獲割茬不高於2厘米,稻捆直徑20-30厘米,立碼晾曬,自然幹燥後再碼成十字垛於池埂上,封好垛尖防雨雪。收獲損失率不大於2%,機械收獲損失率不大於3%。
2.脫穀
脫穀機轉速500-550轉/分鍾,脫穀損失率不大於3%,糙米率不大於0.1%,破碎率不大於0.5%,清潔率大於97%。
二、新基質旱育秧栽培技術模式
本模式技術特點是優選良種,大棚旱育,稻殼基質,稀播精管,適齡壯秧,適時早播,間歇灌溉,水肥葉齡調控,除草防病,適時收獲。
(一)壯秧標準
秧齡35-40天,葉齡4.1-4.5葉,株高17厘米左右,100株地上幹重4克以上。
(二)秧田地選擇及大中棚規格
1.秧田地選擇
選擇背風向陽,地勢平坦,排水良好,水源方便能建造大中棚的地方做新基質育秧田。
2.秧本田比例
人工手插秧和機械插秧均以1:100倍計算。
3.大棚規格
大棚高2.2-2.5米,寬6-7米。棚長度根據所需秧田麵積確定。
(三)整地做床及物資準備
1.秧田麵積
每公頃本田需秧田綠色麵積100-120平方米。
2.整地做床
床底要整平、壓實,確保盤底部與床麵接觸好,不懸空,床邊緣修築高出床麵5厘米高畦埂。
3.稻殼用量及預處理
每平方米育苗綠色麵積需新基質育苗營養劑0.5公斤,每公頃需40-50毫米孔徑篩片粉碎的稻殼400-450公斤。以粉碎稻殼加水堆積存放一年為好。
(四)稻殼處理及鋪放
1.稻殼處理
粉碎加水堆積存放一年的稻殼播種前兩天在水裏浸泡,保證吸收充足的水分,播種前一天晚上將浸泡好的稻殼撈出控水。
2.基質配製
每平方米需新基質育苗營養劑0.5公斤與浸泡透的4公斤幹稻殼,控水後均勻混拌,鋪1平方米苗床或機插秧盤6個。
3.基質鋪放
將擺好的秧盤鋪放基質,厚度2厘米,上部要平,用板壓實或用笤帚拍實,播種前再澆一次透水。
4.澆水
用噴壺澆透水,確保出齊苗前水分需要。
(五)種子及處理
1.品種選擇
據當地積溫等生態條件,選擇熟期適宜的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優良品種。井灌區應選擇耐冷性品種,蘇打鹽堿土區應選擇耐堿性品種;第一、二積溫帶選用主莖13-14葉的品種,第三、四積溫帶選用10-12葉的品種,保證霜前安全成熟。
2.種子質量
達到種子分級標準二級以上良種,即純度不低於98%,發芽率不低於97%,含水量不高於15%。種子每三年更新一次。
3.曬種
浸種前選晴天曬種1-2天,每天翻動3-4次。篩選出草籽和雜質,提高種子淨度。
4.選種
用比重1.13的鹽水選種,撈出秕穀,再用清水洗種子。
5.浸種消毒
把選好的種子用25%施保克(史百克)10克,加水50公斤,在15-16℃的水中浸種5-7天,每天人工攪拌2次。
6.催芽
將浸泡好的種子在溫度30-32℃條件下破胸。當種子有80%左右破胸時,將溫度降到25℃催芽,要經常翻動。當芽長1-2毫米時,降溫到15-20℃晾芽。
(六)播種及覆蓋
1.播種時間
比常規育苗提早5-7天。播量:普通育苗每平方米播芽種200-250克,機插盤每盤播芽種100-125克。
2.壓種
將均勻的種子用笤帚拍實。蓋種:將浸濕的稻殼撒於種子上麵。覆蓋種子的稻殼要鬆而不團,幹而不冒煙,厚度0.3-0.5厘米。
3.澆水
蓋完種後用噴霧器澆透水。將所有稻殼澆透。露種地方補蓋好。
4.覆蓋地膜
蓋種澆水後覆蓋地膜。地膜要用土等將周圍壓嚴,防治水分蒸發,保證出苗前水分。
(七)苗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