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溫度管理
播種至出苗前密封保溫,出苗前至1葉1心期,注意開始通風練苗。棚內溫度不超過28℃。秧苗1.5-2.5葉期,逐步增加通風量,棚溫控製到20-25℃,嚴防高溫燒苗和秧苗徒長。秧苗2.5-3.0葉期,做到晝揭夜蓋,棚溫控製到20℃,遇到低溫凍害時,要增加覆蓋物,及時保溫。
2.水分管理
播種後出苗前每2天檢查一次,有落幹現象用噴霧器補水,確保出齊苗的水分需要。秧苗出齊見綠及時揭地膜,出苗後至1.5葉期每天澆一次水。1.5葉期初生根伸長後可2-3天澆一次水。
3.苗床追肥
秧苗在2.0-2.5葉期如發現缺肥,每平方米用硫銨40-50克或尿素10-20克稀釋100倍液葉麵噴施,噴後用清水洗苗,防止燒苗。
4.預防潛葉蠅
插前2-3天噴施大功臣10克兌水10公斤,噴100平方米的苗床,帶藥下田。溫度穩定通過13℃開始插秧。
(八)收獲
完熟期(枯熟期)收獲
三、“三化一管”栽培技術模式
本模式技術特點是產品優質化,旱育壯秧模式化,全程機械化,突出本田葉齡診斷技術管理。
(一)水稻產品優質化
選擇米質達國際優質米三等以上品種。
(二)旱育壯秧模式化
實施集中大棚、秋作高床、嚴格溫度、水肥調控、除草防病、標準操作的育秧技術,培育出根係發達、帶蘖率高的健壯秧苗。具體是旱育秧田規範化、旱育壯秧模式化。具體操作規程和技術環節,按照《水稻旱育稀植標準化栽培技術模式》的技術環節作相應的調整。
(三)全程機械化
旱育壯秧機械化、插秧機械化、植保機械化、分段收獲機械化。
(四)本田葉齡診斷技術管理
根據葉齡生長進程,適時采取水、肥、植保等調控措施,實現水稻計劃生長,達到提質增產的目的。
1.分蘖期的葉齡診斷
基本苗數每平方米在100-120苗,每平方米25-30穴。4葉期診斷:機插種苗返青即出生4葉,因此也叫返青葉片。返青後立即施分蘖肥。如分兩次追施蘖肥,第二次蘖肥最晚在6葉期前施用。追施氮肥量為全生育期氮肥總量的30%左右(160-180個莖)。6葉期診斷:最晚出葉期為6月15日、葉長21厘米左右。此葉期注意對高崗田、漏水田的後期大齡稻稗進行防治,方法是用千金在稻稗2-3葉期80毫升/畝、稻稗3-4葉100毫升/畝、稻稗4-5葉120毫升/畝。
2.生育轉換期的葉齡診斷
生育轉換期是以幼穗分化為中心前後一個葉齡期,即以倒4葉為中心,前後一個葉齡期,約在出穗前的20-40天,11葉品種為7、8、9葉期,12葉品種為8、9、10葉期。
7葉期診斷:最晚出葉期為6月20日,葉長26厘米左右,葉色比6葉期略淡,葉態以彎葉為主。
8葉期診斷:最晚出葉日期6月25日,葉長31厘米左右,葉色平穩略降但不可過淡,葉態以彎、挺葉為主,11葉品種7.5葉齡時達到計劃莖數,並開始幼穗分化。12片葉品種為8.1-9.0葉齡,根據功能葉片顏色酌施調節肥,防止中期脫氮,施肥量不超過全生育期施氮量的10%。
9葉期診斷:最晚出葉日期7月2日,葉長36厘米左右,12葉品種8.5葉齡應達到計劃莖數並開始幼穗分化。注意對稻瘟病的預防,此期是細菌性褐斑病、胡麻斑病的高發期,防治方法是用愛苗15毫升/每畝、施保克75-100毫升/畝。
3.長穗期葉齡診斷
10葉期診斷:最晚出葉日期7月9日,11葉品種葉長31厘米左右(12葉品種葉長41厘米左右),葉色葉鞘色應深於葉片色,葉態挺葉為主,莖數應達到最高分蘖,無效分蘖開始死亡,此期進入拔節期,基部節間開始拔長,株高迅速增長。11葉品種10葉前半葉為施穗肥的好時期,用尿素總量的20%及硫酸鉀總量的30%-40%。在孕穗到齊穗期,為健身防病、促熟,可噴施葉麵肥磷酸二氫鉀加米醋及防病藥劑以及惠滿豐等,可提高結實率和粒重。
4.劍葉期診斷
11葉品種7月15-16日葉齡達11葉,7月25日達到出穗期(12葉品種7月23日)。倒一葉與倒二葉葉耳間距在正負10厘米期間為減數分裂期,葉耳間距正負5厘米時為小孢子初期,為水稻一生中對低溫最敏感時期。減數分裂期特別是小孢子初期若遇到17℃以下氣溫,會影響穎花育性,形成障礙型冷害,空殼率增加。7月16日劍葉葉枕露出開始進入孕穗期,約經9天,即7月25日(12葉品種8月1日)達到抽穗期。防治水稻葉部、穗部病害:稻瘟病防治選用2%的加收米80-100毫升/畝,25%施保克使用時期為葉齡9.1-9.5葉(7月2-5日),孕穗期(7月16日)、齊穗期(8月2日)藥劑用量為25%施保克75-100毫升/畝。葉鞘腐敗病的防治:用12%加收米80毫升/畝+50%多菌靈80克/畝;25%施保克70-80毫升/畝;70%甲基托布津100克/畝;40%多菌靈100克/畝+釀造醋100克/畝。
5.結實期的診斷
結實期葉長與葉態都已定型,正常的葉色為綠而不濃。功能葉為劍葉。要防止葉片衰老,保持活葉成熟。乳熟期要間歇灌溉,即灌3-5厘米淺水,自然落幹至地表無水再補水。臘熟期,間歇灌溉,灌3-5厘米淺水自然落幹,腳窩無水再補水,如此反複,直至臘熟末期停灌,黃熟初期排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