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豬通常也稱肥育豬。肉豬生產的目的不僅在於把豬養活養大,而在於肥育期內獲得最快的增重速度、最高的飼料利用率和最優的胴體品質,即以最少的投入,生產出量多質優的豬肉,獲得最高的利潤,因此,必須根據肉豬的生長發育規律,采用科學的飼養管理技術,達到提高增重速度、降低養豬成本、提高養豬生產經濟效益的目的。
一、選擇性能優良的雜種豬
仔豬質量對肥育效果有很大的影響,在我國的肉豬生產中,大多利用二元或三元雜種仔豬進行肥育以充分利用雜種優勢。選擇合適的雜交組合對於自繁自養的養豬生產者來說比較容易辦到,在進行商品仔豬生產時隻要選擇好雜交用親本品種(係),然後按相應的雜交配套體係進行雜交就可以獲得相應的雜種仔豬。對於已經建立起完整繁育體係地區的養豬生產者來說,隻要同相應的生產場或養母豬戶簽訂購銷合同,就可獲得合格的仔豬。但對於從交易市場購買仔豬的生產者來說,選擇性能優良雜交自主的難度和風險相應就大一些。從目前的飼養和管理水平出發,肥育用仔豬的肥育起始體重以20-30千克為宜。肉豬是群飼,肥育開始時群內均勻度越好越有利於飼養管理,肥育效果越好。
二、去勢
我國傳統的做法是公豬、母豬都去勢後肥育,因為我國地方豬種的性成熟早,肉豬增重速度慢而肥育期長。但由於近年來豬種性能的改良、飼料科學的發展和飼養技術的改進,已使肥育期大為縮短。因此,可以改變傳統的做法,肥育時隻去勢公豬,而不去勢母豬。如果仔豬未在哺乳期去勢,應適時去勢。
三、接種和驅蟲
為預防豬瘟、豬丹毒、豬肺疫和仔豬副傷寒等傳染病,要對仔豬進行預防接種。自繁自養的養豬生產者應按相應的免疫程序對仔豬進行接種。為安全起見,外購仔豬進場後一般全部進行一次預防接種。
豬體內的寄生蟲以蛔蟲最為普遍,主要危害3-6月齡的仔豬,表現為生長發育慢、消瘦、被毛無光澤,嚴重時增重速度明顯降低,有的甚至可成為僵豬。驅蟲一般在仔豬90日齡左右進行,常用藥物有左旋咪唑、四咪唑、驅蛔靈等,具體按說明進行操作。當群體口服驅蟲藥時,應注意使每頭豬能均勻食入相應的藥量,防止個別豬隻食入量過大,造成中毒死亡。服用驅蟲藥後,應注意觀察,若出現副作用,應及時解救。驅蟲後,豬排出的蟲卵和糞便應及時清除發酵,以防再度感染。
豬疥癬是最常見的豬體表寄生蟲病,病豬生長緩慢,甚至成為僵豬,病部癢感劇烈,因而豬隻常以患部摩擦牆壁或圈欄,或以肢蹄搔擦患部,甚至摩擦出血,以致患部脫毛、結痂,皮膚增厚形成皺褶或龜裂。可用1%-2%的敵百蟲溶液或0.005%的溴氰菊酯溶液噴灑豬隻體表或洗擦患部,幾次以後即可痊愈。
四、飼養環境
(1)生長肥育豬適宜的圈舍麵積
(2)溫度
溫度對肉豬的肥育性能影響最大,一般東北地區的養豬適宜溫度為15℃-27℃在適宜溫度下,豬的增重快,飼料利用率高。如果溫度過高,豬的呼吸頻率加快,食欲降低,增重速度減慢,若通風不良、飲水不足,還會引起豬的中暑,甚至死亡。如果溫度過低,豬的采食量增加,生長速度減慢,飼料利用率就會降低。
溫度過高或過低還會影響肉豬體內脂肪的沉積,對飼料、增重速度、出欄時間等均造成不利影響,從而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3)濕度
濕度對肉豬飼養的影響要比溫度小,如果溫度適宜,那麼空氣濕度的大小對豬的增重和飼料利用率的影響就很小。空氣的濕度一般在40%-75%為宜。對豬的生長影響較大的是低溫高濕有風和高溫高濕無風,前者加劇體熱的散失;後者會影響豬體表增發散熱,阻礙豬的體熱平衡調節,加劇高溫造成的危害。空氣濕度過大還會加速微生物的繁殖,容易引起飼料、墊草的黴變;空氣濕度過低容易引起皮膚和外露黏膜幹裂,降低其防衛能力,同時易增加呼吸道和皮膚疾病。
(4)空氣新鮮度
如果豬舍設計不合理或管理不善,通風換氣不良,飼養密度過大,衛生狀況不好,就會造成豬舍內空氣潮濕、汙濁、充滿大量有害氣體,從而降低豬的食欲,降低飼料的利用率,影響增重,還會引起豬的眼病、呼吸係統疾病和消化係統疾病。因此,在建造豬舍時要考慮豬舍的通風換氣,設置必要的換氣通道,安裝必要的換氣設備,此外,還要注意經常打掃豬欄,保持圈舍清潔,減少汙濁氣體及水汽的產生,保證豬舍內空氣新鮮,溫度、濕度適宜。